建築人該怎麼看待「綠建築」

出自archiwiki
於 2022年11月30日 (三) 08:11 由 施佩伶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建立內容為「這是一次有趣的對話。 昨天在台灣建築學會有一場座談會,由林憲德主持,是準備為學會出一次綠建築專刊而辦。座談會的主題之一是「綠建築的真精神是什麼?」。 這個題目很有趣,張清華、謝英俊、林雅茵、鄭政利及葛望平 (歐萊德公司董事長,一個積極開發綠建築技術的企業)是與談人。原以為是開放式座談,張清華鼓勵我們去「踢館」,我…」的新頁面)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這是一次有趣的對話。

昨天在台灣建築學會有一場座談會,由林憲德主持,是準備為學會出一次綠建築專刊而辦。座談會的主題之一是「綠建築的真精神是什麼?」。

這個題目很有趣,張清華、謝英俊、林雅茵、鄭政利及葛望平 (歐萊德公司董事長,一個積極開發綠建築技術的企業)是與談人。原以為是開放式座談,張清華鼓勵我們去「踢館」,我邀了徐岩奇兄與曾光宗老師一起去(當然不是為了「踢館」)。到了現場才發現是「閉門」式。但既來之則安之,也就坐下來了。

林老師劈頭就一句話:「我知道你們建改社對綠建築很有意見!」。他雖然是半開玩笑的講,但我們都知道,這話多少有些帶真;921新校園運動以來,彼此有過多次的對話,他對新校園的創意型式很不以為然,我們則常為型式的意義與綠建築的衝突性提出辯解。

昨天我們三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坐在一旁聽講。

謝英俊從自力造屋行動與輕型鋼構的結合,對全球綠建築發展的潛力提出樂觀的看法。

張清華認為綠建築所追求的目標本來就是自古以來建築設計的一部分,要特別強調反而是奇怪的事;但期許建構一套易學易用的綠建築設計準則,讓設計更有效率。

林雅茵呼籲對綠建築建材本質的維護,對綠建築的生命周期也提出隱憂。

葛望平則從實務的研發體認到綠建築的設計除了我們熟悉的生態環保因素的考量外,應增加因應社會文化因素的軸線;也就是說綠建築的執行需考慮到因時因地的因素。

有點出乎意外的,鄭政利老師告訴我們,最近一次的綠建築設計獎評選,有一個拿到鑽石級的作品,很快的就被刷掉,因為大家認為太難看了。

話題,開始轉移到「綠建築」美不美,該不該為綠建築犧牲型式的問題。

林老師「爆料」,101得了綠建築獎,但結構設計為了滿足外觀(竹節)頭大腰細的型式要求,鋼材多用了40%,是為了型式「美」違背綠建築精神的典型例子。

徐岩奇則替替建築師們喊冤:「很多人抱怨,按照綠建築的指標做出來的都很難看?!」。曾光宗老師則佐以:「曾經審查過一個南部市政中心的案子,建築師為了避免南向受光,硬是將唯一的臨街面以實牆處理…..!」

岩奇再舉出:「妹島運用很多玻璃帷幕,營造了空間設計上流暢、明亮的效果,她的很多作法都是違反綠建築的設計原則.....」

………….

到底「綠建築」美不美,似乎可以發展出一套新的哲學性的、美學層次的思辯。

....................

談到這裡,我也忍不住試著提出:「從『信仰』的角度,從綠建築的純粹主義來看,任何符合綠建築條件的似乎都可以成為『美』,即使是無任何造型可言的立方體,因為他最接近綠建築的綜合評量,也是美的。但我們人類對造型的『美感經驗』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這與人之所以為人是有關的;這樣的美感經驗會因為綠建築而產生本質性的變化嗎?

「...現代建築為批判古典建築的裝飾性與虛偽型式,發展出了新的建築形式與美學;但曾幾何時,現代建築的實踐突顯了其過於偏狹的價值觀,很快的又被其他的流派所取代而失去主流地位。....如果綠建築可以發展出一套新的美學,會不會落入現代建築類似的途徑?!」

林老師的回應很有意思:(大意)今天談「綠建築的真精神」,就是想要探討綠建築的綜合性問題,除了節能減碳、綠建築技術外,綠建築美不美等其它效應更是大家應關心的。綠建築評量應是綜合性的,該有窗戶採光取景就開窗戶,不需過度擔心得熱,這項分數少一點又何妨?!非常不願意見到斷章取義的做法。....」

林老師對綠建築的態度,至少讓我寬心許多。今天的討論主題,似乎也彰顯著某種推動綠建築方向上的轉折。就我個人來看,是很有意思的事。

這場對話最有意義的是碰觸到了綠建築與「美學」、尤其是綠建築與「設計本質」的主軸。雖然,在這個主軸旁邊會衍生出許許多多像「什麼是美」,「什麼是大師作品」等等的子題,但那已屬於枝節的討論。

建築人該怎麼看待「綠建築」?!

這個問題的討論還在發展階段,但有幾件事情應該是可以確定的:

1.建築設計是一種綜合評估與整合的工作,其中包括機能、資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與個人藝術創作的面向;獨漏或偏頗於任何一個面向都可能遭致設計的失衡;也就是說建築設計永遠是妥協與折衷的過程,不可能將某一意念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除非願意以犧牲他項作為代價。

2.基於上述的基本認知,對於生態環境,建築人的看法會與環保團體的看法不一樣;後者可以為一棵樹拼死保護,但建築設計必須考慮到綜合價值。

3.節能減碳本來就該是建築設計的一部分;自古以來,老祖宗努力的,我們後輩得以傳承的不也就是這些技術與經驗。古訓「省吃儉用」,不就是節能減碳的代名詞;是今日的商業社會,市場需求成了最重要目標,讓我們迷失在外在形式的競逐,而忘記了設計的核心精神,才需要一再強調所為的「綠建築」。

4.不論機能、型式、綠建築、無障礙設施、智慧建築.....,都不該是設計的唯一指標;好的設計應該是兼而顧之,就像一盤好菜色香味營養都兼而顧之一般。

......

我們對綠建築的「建言」不應視之為反對綠建築;我們質疑性興的言論,只是希望從更高的角度,促成綠建築在整體的建築設計中扮演最適切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