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展望新校園

出自archiwiki

曾旭正 │ 921地動綻開的花蕊


九二一大地震以來,二十年中我們在校園建築成就了什麼?還有待努力的又是什麼?


九二一地震嚴重震毀了台灣中部的諸多地區,雖是巨大的不幸,卻也因此有了提升公共工程品質的機會,在中小學校園尤其如此。大地震之前的數十年間,台灣各地的中小學校園,雖然所在的縣市政府每年都能拿到中央的補助,用於校園環境與建築的修繕或更新。但由於總經費有限,各縣市政府又多基於政治考量而普遍採取雨露均霑的分配方式,遂造成各校均貧,自然無法有足夠的經費來作完整的規劃與建設,甚至局部加建的方式也造成「老揹少」 的奇特現象普遍存在,校園因此潛藏危機。


大地震將多年來積存於校園的種種問題翻騰出來,除了結構不良等基本問題之外,校舍配置不佳、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疏離等問題也普遍存在。因此地震後的整體重建,其實提供了同時解決諸多問題的機會。究竟,我們的校園存在哪些問題?有哪些是校園重建可以有效解決的?新校園運動解決了哪些問題?又有哪些是新時代的挑戰,留待我輩持續努力?

舊問題與新校園[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每個人都有校園生活經驗,但生活久了通常習而不察,總需要有點距離才得以盤點出問題。我們習慣的校園有什麼不足,與理想有何距離?顯然需要先界定什麼是理想的校園。


我主張一個好的校園應該具備三項基本 :

一、充滿善意的所在:機能充實、尺度宜人、自然綠意,讓孩童每日期待上學。

二、活動熱絡的所在:教學活潑、充滿智慧、人情濃郁,讓路人經過心生嚮往。

三、沉澱歷史的所在:累積痕跡、一脈相傳、材質古樸,讓校友輕易找到回憶。


要達成上述理想,顯然必需校方與建築師共同努力。前者要在課程設計、學校活動安排乃至師生互動方式上都認真著力,才足以營造出機能充實、教學活潑與活動熱絡的校園。而後者則可以在校園建築、景觀營造上努力,重視合宜的尺度、充滿綠意、符合生態、保有歷史痕跡乃至立意興建足以保存百年的新建築。


九二一新校園運動提供機會讓校方與建築師作了初步的努力,透過整體改造解決之前普遍存在校園的問題。譬如:


1.透過改建計畫清理了老揹少的建築,其他的舊建築也經過耐震評估而陸續補強或拆除重建。經過教育部數波校園建築耐震評估與改建計劃,如今,絕大多數的中小學校園内已經沒有耐震不足的建築了。

2.整體改建才有機會徹底解決校園建築物配置不佳的問題,譬如埔里的南光國小,全校僅存一小棟新完工的午餐廚房,其他的建築物全都倒塌,全校配置才得以改變,譬如,東西向的教室可以調整方位,避免悶熱耗能;校門也可以重設,其位置轉向社區,方便與學區連結。

3.重新想像教室單元格局,教室角、增設後陽台服務空間等成為新校園的共同特徵。少數具有實驗精神的校方與建築師,甚至嘗試了協同教學空間、套房式教室擁有班級的廁所等等,其成效則有賴觀察研究。

除了上述基本的成果外,新校園也帶來新造形的嘗試,譬如引入坡道、結合樓梯的溜滑梯、有拱圈的長廊、鐘塔意象的地標建築、甚至有高大喬木的操場等等。新校園往往因為這些創意而有了亮點,在社區中以新的面貎重現。

從教育的觀點看校園[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不論是國小、國中或高中都是養成教育的基地,但校園其實不只在養成教育上發揮作用,它也對社區與社會的學習十分重要。從教育與學習的角度看校園,有幾項核心觀念是值得思考的。


一、所有發生在校園內的事情,不論好壞、不論突發或例常,都是教與學的素材。老師與學生就是校園的住民,他們之間的教與學不只發生在教室,也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不只靠紙筆,也靠言談與觀察。所以當校園內發生爭端上了媒體,學生從中學到什麼?校園有改建的機會時,師生又可以從中學到什麼?這都是校園經營者應該注意的。

二、校園本身就可以是一個大教具。雖然我們有音樂教室、實驗教室,配合各科目也都有種種教具,但我們往往忘了,校園也可以成為最大的教具。它可以是數學的教具,引導學生學會計算距離、面積與高度;校園的植栽就是活生生的自然科素材,可惜很少邀請老師一起規劃讓植栽與課程配合;它也可以是最好的歷史現場,提供人文歷史與在地地理的了解,但前提是保留了歷史痕跡。

三、校園往往是社區、城市的重要節點,它的形象可以發揮一定的社會示範作用。校園與社區的邊界,採開放或封閉,即表現出不同的姿態;隨著社會變遷,社會對校園產生新的需求,校園也應該大方支應,譬如老人日照、社區大學等。

未竟之路…[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是的,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校園需要有所變與不變。不該變的如歷史資產,校園絕對比其他機構更有責任率先保存;該變的則應勇敢承擔與開放,譬如發揮更積極的社區功能。由幾項社會趨勢可以推測現未來校園必要面對的挑戰,勇敢面對者,將是新校園的開創者。


首先,這是一個人人都需要不斷學習的時代。隨著社會學習需求的增加,校園的夜間將必需亮起來,提供社區大學、樂齡學堂等等教學機制進入。校園將不只是日間的學校,更是夜間的社區學習中心。


其次,資通訊技術改變學習的模式與空間。隨著網路速度提昇,遠距教學、遠距醫療、網購、視訊會議等都將更加普遍。如此一來,再偏遠的地方也能讓學生接上哈佛大學的開放課程,也能讓人參與會議。因此,新時代的校園應該更積極地扮演各種新知能的入口。


第三,因為靭性城市的需求,校園尤其應該發揮積極的功能。操場可以降低,必要時作為社區滯洪池;建築物應該同時考量提供居民避災的功能,成為最安全、設備齊全的最佳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