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中的人與空間

出自archiwiki

撰寫者:曾光宗

臉書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6836617716283/


【「隔離」中的人與空間】

2020.03.25聯合報A13民意論壇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台北市)

-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逐漸擴大,將確診者或可能的感染者隔離,為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環;到目前為止針對「隔離」的相關觀念與工作,大多是從醫療及公衛角度來思考,然而隔離對象為真實的「人」,需考量的因素較多也較為困難。從相關媒體報導看到許多因隔離所產生的特殊行為,在在都說明了隔離工作越來越複雜,需要擴大思考面向。

從建築學角度來看,隔離的主體為「人」,形成隔離的環境則是「空間」,兩者存在著極為緊密的互動關係。舉例而言,從「密度與空間」(density and space)概念而論,「人們長時間身處於一個高密度的空間中,對於心理及生理的影響極大」已是許多研究的共同結論。再如「人們長時間可以忍受的密度極限,不是單純的面積,而是依據每個人所分配到的容積而定」。國外研究顯示一個人在單一空間內一至兩個月時至少需要七米立方,數個月的話則需要十七米立方以上的容積;這些容積都是指扣除牆壁及設備後的「淨容積」。

這些國外研究,多針對某些具有特定工作性質的空間來作為探討對象,例如必須長時間停留在外太空的太空船,或是經常潛伏於深海中的潛艦等,工作人員必須長期生活在密閉且極為狹小的船艙中,心理與生理可能會受到影響。這些個例雖極為特殊,但與疫情的「隔離」性質類似,因為確診者必須長時間住在負壓病房中接受治療,而可能的感染者也至少需要十四天在固定的房間中不得外出,這些都會與「密度與空間」有關。

進一步來看,作為個人的隔離空間,其最小的容積應為多少呢?這更是設計大規模且為群體的隔離設施的重點。另再引用環境心理學中「個人空間」(personal space)概念;「個人空間」為一無形的空間,亦可視為與「人」有關的最小規模空間。同為國外研究成果,日本曾針對日本人的個人空間進行調查及統計分析,得到平均約2.7 x 2.7 x 2.4 公尺之三度空間的個人空間尺寸。雖然我們的建築界並沒做過針對台灣人的類似研究,且日本人平均身體尺寸與我們也不同,但這些概念與數據都是可以作為決定最小隔離空間時的參考。引申而論,如在大規模開放式的隔離設施中,人與人的「距離」就不應單只考慮「飛沫傳染距離」而已,人與人之間無形的「個人空間」所呈現出的距離,亦是需要考量的。

新型態病毒的出現,讓國內相關防疫工作備感壓力,醫療及公衛領域更是全體動員,站在第一線努力對抗病毒。隨著疫情逐漸擴大,新課題不斷出現,需要處理的問題也越來越複雜,此時除了醫療及公衛領域之外,相關的專業領域也必須同步加以檢視,進而尋求跨領域的相互合作,較能達成隔離及防疫的真正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