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者:張金鶚 Chin-Oh Chang
臉書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8016873061283/
最近公布「202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結果,呈現許多值得關注的重大問題。我特撰文投書聯合報,今天9/8刊登,標題為《從10年普查 解決居住與人口問題》(全文如下連結),希望政府及社會各界予以重視,並積極解決問題。
這項普查每隔十年才辦一次,是我國最重要的人口及住宅國勢調查,也是世界各國都會同時舉辦的調查,以作為國際人口及住宅趨勢變動相互比較的重要依據。因此,每十年的普查結果應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高度重視。
普查不同於一般調查,過去普查是全面性的訪查,近年因為公務統計系統完備,透過資料勾稽及大量嚴謹抽樣,普查內容及樣本雖略有減少,但訪查120萬戶家戶及住宅,這是全國最大規模且花費最多人力經費的調查,其結果應最具公信力。
去年底普查家戶數有803萬餘戶,住宅數有899萬餘宅,相較家戶數多了96萬宅,約12%。換言之,若考慮國際間認定3~5%的合理空屋率,台灣住宅存量遠超過家戶存量需求,「人人有屋住」應該不是問題,住宅「供過於求」的現象明顯。
進一步看到去年底普查有166萬餘宅空屋,空屋率為18.5%,平均每10戶就將近快有2戶空屋存在,空屋數量長期不斷持續增加,為有始來最多的空屋數量。若從資源浪費的角度檢視,假設每戶房價以平均500萬元計算,將有八兆三千億元的資產閒置,每年若以1%利息設算,台灣每年在房地產上的資金損失就有八十三億,不可思議!這與過去內政部利用台電低度使用所認定空屋數,去年底有87萬餘宅,空屋率為11.9%,僅為普查空屋數量的一半,明顯低估空屋資源浪費嚴重問題。
從這次普查结果所獲得的啓示是,住宅政策若能以居住使用為目標,對非自住使用住宅能在金融及稅制上給予明顯抑制,包括大幅降低貸款成數與提高利率;增加非自住者的持有與交易成本,包括稅基與稅率的提高,如此住宅「去商品化」的投資炒作減少,人人有屋住,年輕人敢結婚、敢生子,老年人居住也能從稅制改革中獲得更多資源照顧,台灣的人口與住宅問題將獲得大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