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 9月回顧1999年 921震災後校園重建工程南投縣民和國小及民和國中的建築志業和建築信念

出自archiwiki

林洲民 │921地動綻開的花蕊

民和國小及國中兩校的車程距離僅為一分鐘。她們的建築空間關係和建築構造方式相似,因此,就我而言,這是屬於完整的建築計劃案,我們想要藉此案實現三件值得耕耘和重新改革的志業。其一,讓建築內外和群體的空間服膺教育的理念;其二,讓建築物構成素材的型式是一種知性的辯證成果,而非早該放棄的積習。其三,讓建築物的形成是經由建築師和營造業的良性互動而產生的。

各種不同建築元素的承造者因面對民和國小及民和國中的多元組構方式所付出的心力是可敬的。討論、嘗試新工法、再討論、再改進到建築師和營造廠終於達到共識的過程是辛苦但應該是值得的。我深深認為目前台灣建築工業的製造過程中有許多早該放棄的積習。我企圖藉著各種不同的建築構造形式,在台灣現有的營造型態中找出更合理,更合乎經濟效益,更可以實現建築空間裡念的新途徑。2000年8月到2001年10月,我和我的工作伙伴們以民和國小及民和國中建築案和使用者,營造者展開了一段密集的討論,辯證和實際演作的建築之旅。這是個值得珍惜的學習經驗!

建築構成素材是經過知性辯證的結果

有個簡單卻是永恆的真理:「建築是凝聚音符的再現」。民和國小及民和國中的建築物構才是經過審慎及知性的組合。

我們的兩個信念是:

Ⅰ 讓承重的結構體外露而不以制式的面材被覆。

鋼構造可以提供最經濟的斷面積極最豐富的造型。我們在民和國小的普通教室、專科教室及民和國中的教室大樓、圖書館充分利用不同的鋼材來組合同時具結構功能及造型風格的構造體。混凝土可以有最豐富的表情,豐富但是低調。民和國小普通教室的基座,專科教室的結構柱列,宿舍大樓的外牆都是以木紋清水模作為混凝土的完成質感。木紋清水模搭配平滑清水模和刷石子混凝土牆面,這是種低調而含蓄的旋律。

Ⅱ 讓不具承重的隔間牆體以數種不同深淺、質感的材料建構。

5公分寬30公分深,高達2.4公尺的實木立板是這兩所學校教室外牆的特徵。在實木立板間以空心水泥隔間牆作為窗戶臺度,外加實木飾板。鋁製窗戶架構在實木立板之間,揚棄傳統的水泥砂漿填縫方式,改以絕緣的發泡填充劑和軟性填縫劑來隔離室內外。這個由木作和泥作組合的外牆安置在鋼構造的樑柱之間,形成了一種有層次、有光影變化的隔間牆。隨著一天時段的不同,因光線改變而造成不同層次的陰影變化 - - 這是有表情的建築。

民和國小

設計時間:2000年8月-12月           

建造時間:2001年2月~2001年10月     

基地面積:10,734㎡

新建樓地板面積:2001㎡

建造經費:新台幣53,589,192元

普通教室:

全校共六班,每班各使用一獨棟的建築內含各一尖頂及平頂的上課空間,老師可依上課內容之不同將空間作不同的運用。各棟普通教室各有一獨立之置物與衛浴空間。每兩棟普通教室外有一遊戲廣場,六個普通教室前的三個遊戲廣場自成一個完整的教學與遊戲空間。

專科教室:

長軸面向南北,有利於自然光的品質。斜挑高屋頂有助於自然通風。

宿舍及行政大樓:

行政大樓的弧形屋頂上披覆植草,師生可漫步於與草坡上,自校門入口緩緩步行至普通教室群。宿舍與行政大樓中以一木紋清水模板牆相隔,牆上的開口提供採光及界定宿舍的隱私性。

戶外開的開放空間:一所70個學生的小學不需要一個田徑場,我們以一條50公尺的跑道,一個籃球場及遊戲場,六個菜圃來取而代之。

民和國中

設計時間:2000年8月-12月           

建造時間:2001年2月~2001年10月

基地面積:19,073㎡

新建樓地板面積:2,576㎡

建造經費:新台幣58,832,669元

教室大樓:

教室大樓的長軸面向南北,所引進的自然光品質極佳。南側為一層樓國中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每年級各兩班的六間教室,北側為二層樓的專科教室共12間。南北兩側高處各有連續的實木格柵作為遮陽之用。教室大樓的長軸雖為直線形,但是在中間處各作一1.8公尺之轉折,每至轉折處及形成一教室群之間的小型開放空間。南北兩側的中庭則作為半戶外的景觀及戶

外集合場所之用。

宿舍及行政大樓:

這是一棟以鋼筋混凝土作為結構主體,搭配鋼構及實木飾板的建物,在平實的造型中企圖以木紋清水模,鋼構的質感及木材的穩定感來傳達平實的學校建樂風味。

圖書館:

這是校園的精神象徵。一樓12邊形的閱讀空間經由圓形樓梯步行至二樓的6邊形藏書空間。所有來自戶外的光線均經由鋼構支撐的木格柵過濾成一片含蓄的間接光。

變電室:

我們以穩重的清水混凝土牆及輕巧的鋼構及木格柵,將這傳統上不被重視的功能建築轉型成極具構造風範的量體。

進行任何一種體制內的改革,都必須要有作體制外改革所必須經過的激進與徹底的打算。在設計民和國小及民和國中時,我們除了安排合宜的教學空間外,也審慎的選擇了建築的構造方式 - 一種台灣新建築構造態度。我們想重建一種考驗建築專業的工作態度,我們也想拋棄現有不合理的營建形式和方法。

1999的921大地震,2002年的9月,民和國小民和國中完成,進駐。至今,那三個建築志業和兩個建築信念仍然伴隨著我持續在建築路上持續實踐。我的團隊持續成長,我們的挑戰也越來越大;甚至,我個人還在2014年到2018年擔任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2018年12月25日卸任後,又回到了建築人的崗位持續執業。

民和國小和民和國中在2002年倫敦的Architectural Review頒給了我的團隊「Emerging Architecture」年度獎。這個獎項我萬分珍惜,執行民和國小國中的建築案那年我45歲,也從民和國小和民和國中這兩所學校的建案,我使得國際建築界看到了台灣建築。珍惜那段辛苦、認真的日子,也就是如此,我體認到公部門支持公共建築完整呈現之重要性。我從2002年到了2014年又再工作了12年,才在2014年到2018年在公部門擔任甲方的職位長達四年。也就是說民和國小和民和國中完成了12年之後的2014到2018年,藉由擔任甲方的執行負責人,我才深深感受到1999到2002年間的教育部是如何創造時代的作個領先世代的負責任之甲方。

作為一個建築人,今天,2019年的9月往回看20年前的際遇,惜福!

感謝所有一起工作的朋友們,感謝推動921校園建築的教育部!

台灣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