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謝英俊

出自archiwiki

謝英俊/徐岩奇 │ 921地動綻開的花蕊

2019/5/18 (六) 在台北王朝大酒店採訪謝英俊

徐岩奇以下稱徐,謝英俊以下稱謝


徐:回顧921,你當時為何有如此的大轉變?

謝:我當時後在竹科很多高科技廠房的業務,而且對其製程非常熟悉,面臨一個抉擇,繼續做下去事務所就會越做越大,類似潘冀事務所,而且經營的核心議題是管理行政、技術,與我喜歡設計、挑戰新構造的興趣、初衷不一樣。地震發生的時候兩位關鍵人來找我,吳密查(中研院民族所),陳板(我以前同事,後來從事社造),問我協助重建的可能。工作主要會集中在邵族部落,主要因為它在災區的核心區域,邵族也面臨若干嚴峻的問題,例如土地被徵收、相對更弱勢等。


徐:當時應用輕鋼構、竹子的構法,是您以前就有研究?

謝:沒有,主要是我也從事營造,我對這些材料都熟悉,屋頂增建鐵皮屋常見的工法。到了現地判斷後,才決定輕鋼構配合自攻螺栓施工,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再加上拉桿可以有效減小斷面。我們先做一戶做測試後,才大量施作。另外,竹子在原住民屋也常見,基地附近就有材料,但後來從外地運來,是因為效率較高、較經濟。原住民屋屋頂竹片是一層層疊上去,漏水、維修就不斷再疊,所以非常涼爽。我找了附近有經驗的師傅協助,屋頂斜率是2/10,排水性能最佳,這是經驗值,因為竹子有節,太陡太緩都會漏水不行。傳統原住民竹屋是一層又一層,漏水就疊上去,非常涼爽。我發展現代化的竹屋,工法做了調整,底層用夾板+防水油毛氈,再加上一層的竹片屋頂就完成,但之後面臨維修,就改為金屬彩鋼屋頂,日後的協力造屋都採彩鋼屋頂。


徐:請談談921對你的意義,與你受哪些影響?

謝:如果不是921,我或許就一直做高科技廠房,沒有機會去碰「常民建築」這個領域,在大陸稱為農民房,也就是一般百姓蓋房子的方式。這一類的房子不是好不好看問題,是體系的問題,一般房子營建技術門檻高,不耐震又貴。我們想要去建立一個開放、簡化的系統,並提供一個經過驗證可靠的結構骨架,老百姓有能力參與其他的部分的興建,並且可以導入傳統的協力造屋。


徐:這就是所謂的「開放建築」?和王明蘅老師的理論一樣?

謝:很類似,但我們的系統開放更大,且已經過驗證,透過協力造屋與傳統工匠技術結合,走到哪裡都可以適用。例如在台灣原住民部落,在四川少數民族區,甚至現在去中南美洲、阿拉伯。除了骨架在我們工廠生產,精準開鑿螺栓孔,現場組裝需要技術指導,其他可以交給在地工人或農民自建,所以可以導入在地特色的材料、構造,這部分就是我所謂的開放。


徐:在成都工廠製作?如何送到阿拉伯?

謝:是在成都工廠製作,載運到重慶搭船,之後用船運送到阿拉伯,大約兩週。


徐:您這套理論是一開始就想清楚?朱競翔好像學您?

謝:我是邊做邊想,透過實作檢討,逐漸才把理論架構清楚。我這套是透過實踐驗證,其他人談的都還只是理論,即使智利The Priztker 得獎主Alejandro Aravena 的開放住宅理論,我認為都不完整。與朱競翔的也不一樣,他用的是鋼骨(比較厚約9mm以上),我的是薄鋼,可以容易加工。主結構經精準計算開孔搭配螺栓,次結構則用自攻螺栓就可以現場輕易施工


徐:20年之後,這套系統有繼續演進?

謝:有。稱之為工業4.0,可以透過互聯網,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設計師可以應用3D軟體,把他們希望的設備置入,在網路上參與設計、協作,再利用CAD輸出成2D桿件繪圖,透過物件導向的流程,在工廠工業化大量生產。我們可以控制在2mm的誤差精準,再透過船運、火車、貨車運送到全世界,在工地快速且精確組裝。量越大,單價就越便宜。


徐:依您幾年來的操作經驗,例如在中國市場的接受度如何?

謝:很好!例如我們先前在四川,最近在河南、河北等地也都陸續得到機會。


徐:但要去改變傳統的營建習慣,或觀念是否不易?例如,我前陣子到了屏東瑪家部落參觀,有位住民代表說他比較喜歡像在吾拉魯茲部落,由紅十字會捐贈的RC房,因為他不需要維護。而且如我在大陸農村所見,有些會認為住RC、貼磁磚的房子代表進步。

謝:的確要去改變傳統的習慣不易,這背後即是觀念的問題,例如在瑪家的房子外部用木頭裝修,兩年之後用一般油漆保養即可,有些人就不願意去做。我們是以耐震、便宜經濟、開放性特性取得優勢。至於你說有人想要有更好的隔音,就是隔間等級的作法提升而已。


徐:您公司會否被誤當作是NGO團體?

謝:有,比如常會接到電話來問:「我們想在農村蓋房子,但沒有錢,你們是否可以幫忙?」很多人會誤以為公司是慈善團體,哈!我們沒有慈善捐款的財務支助,我們必須自負盈虧,也必須獲利才能永續經營,很多人的確誤會了。


徐:對台灣有哪些建言與期待?

謝:台灣要關注農村,像前陣子農舍、工廠破壞農地、環境問題,應該認真執行區域計畫,不能像現在政府打算簡單的用合法化或拆除一刀切便宜行事。台灣沒有辦法進行國土計畫,因為會受大陸的牽制與影響,倒是應妥善透過區域計畫有所作為,做資源整合、土地合理分配、定位、發展地方經濟特色。


徐:對建築界有哪些建言與期待?

謝:台灣建築界要有自信,多出去走走,到大陸,到全世界。像你也去過大陸,但要成功的確不容易。在大陸雖然語言一樣,但觀念不一樣、體系不一樣,我們不見得真正聽得懂他們的語言。我這幾年比較聽懂他們真正在講什麼?他們在關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