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森│921地動綻開的花蕊_2019/6/15
建改社是由一群參與〝新校園運動〞之年輕建築人所組成。在九二一大地震之重建中,他們經過了當時教育部范政務次長以前瞻性之甄選制度,參與了新校園重建。而當這些重建工作逐漸完成,他們有感於政府對建築工程法令、合約之不合理規定,使具理想性之年輕建築人在職業中受到極大制肘,因此在2006年,他們集合了學界與業界的優秀建築人,籌組以改革不合理之建築相關法令制度為目的之社團,他們推舉德高望重的陳邁建築師為創社社長。我雖然沒有參與〝新校園運動〞,但多年的執業經驗,及與陳邁之私交,在精神上亦屬建改之一員。
2006年5月,他們正在籌組建改社,而我正準備前往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服務,遂建議他們應正式登記為合法社團,以便與政府對話。
2006年6月我進入工程會服務,即進行一些改革,其中政府採購法之勞務採購合約範本規定極不合理,此合約範本屬部會所訂辦法,法律位階不高,卻實質影響頗大,遂成為改革之首要選項。在進行中我亦請建改社派員參與討論,陳邁和王紀鯤提供一些意見,徐岩奇和呂欽文則幫忙條文修改,對我推動此項工作幫助極大。但僅修改十多條的合約範本,也耗費了近二年,直至2008年5月16日才由行政院公佈,可見推動二十多個部會保守的採購單位調整觀念之不易。
2008年5月我離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仍時參與建改社之活動。2009年經他們邀請,我遂在創社社長陳邁之後,成為第二任社長。
建改社同仁,不但致力於不合理法令規章之改革,對建築教育、文化,或建築師考試改革,他們亦付出許多貢獻。大家堅忍,緩步前行,近幾年因吳思瑤立委之力挺,逐漸獲得突破性之成就。
面對保守之官僚體系,改革本來就不易。建改社同仁多年來以堅忍及使命感,持續付出之精神令人敬佩。我衷心希望更多俱理想熱忱的年輕建築人能加入這改革行列,為後輩營造更合理之執業環境。
今年適逢九二一大地震二十週年,建改社同仁出書紀念這艱辛之奮鬥過程。但可惜創社社長陳邁先生卻於今年四月往生。此書之出版亦表達對他的追思與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