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921地動綻開的花蕊
在歷史上,從“學校”這個教育設施的出現開始,期間雖然教育理念會隨著時代與地域性有著不同的詮釋,但是整體而言學校的教育理念與校園空間型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兩者互為因果的校園環境中,不論「教育」或「空間」的任何一方如有重大的變革,勢必會帶動對方的“質變”。
於二十年前的1999年9月21日,在台灣中部山區發生了芮氏規模7.3級的大地震,史稱「九二一大地震」。由於地震的影響,造成了很多人的傷亡,大量的建築物也都倒毀,受災規模十分巨大。在這些重創的建築物之中,公有建築物為數眾多,其中包含了我們非常熟悉的「學校」。
雖然地震發生的當天我並不在台灣,但是由於那年我剛從日本的大學畢業,原本就在準備著回台灣任教,因此幾天之後回到台灣,隨即加入了九二一災後重建工作。最初在中原大學建築系喻肇青教授的帶領下,於現場緊急的救災工作告一段落後,我們進入了屬於重災區之一的南投縣中寮鄉。在中寮鄉,除了鎮上的民宅及公共建築外,我們也去勘查了許多倒塌的學校。而當時各建築系都有派出師生前往災區,冀望透過不同的學術領域,在後續的災後重建工作上盡一份心力。
在龐雜的災後重建工作中,由於「學校」在倒塌的公共建築中所佔的比例極高,因此「校園重建」遂成為了後續災後重建工作的重點之一,並也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關注議題。而基於「學校」的屬性,最早警覺到學校倒塌所影響的層面不僅僅只是建築而已,教育端也應該需要關注的是「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遭遇此建築與教育的巨變,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於地震兩個月後的1999年11月,提出了《創造性的教育重建計劃》,其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犧牲了許多人命,失去了許多的家園,付出了不能估算的代價;然而,我們也得著一種『可能』:新建的校舍,可以更牢固;……還有最最重要的,我們必須立即學會,如何揚棄舊的東西,並改變我們共同的未來!要改變未來,就必須重建我們的教育!」。這時人本教育文教金會以民間的力量,積極地投入了後續相關的校園重建工作。由於我個人在日本的所學專長之一正是「教育設施規劃與研究」,因此當時在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顧問李其然先生的介紹下,認識了史英老師及許多夥伴,並加入了校園重建工作的行列。
然而,面對著眾多倒塌的學校,新的校園應該如何規劃設計呢?為了了解國外新的校園規劃設計及教育理念,2000年4月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率先舉辦了「921校園重建—校園規劃學習之旅」。當時在日本象設計集團的協助下,由史英老師及現在台南藝術大學曾旭正教授,帶領災區學校的教育局長、校長、老師、及記者等,一起到日本考察一些具有特色的學校。而為了讓校長及老師們了解學校考察的重點,我在考察手冊中寫了一篇《校園規劃日本考察團考察重點》,後來以《日本學校見學與期待》一文,收錄在『人本教育札記』中;而這也是我回台灣後,以校園重建為主題的第一篇學術性文章。
之後到了2000年5月政黨輪替後,作為公部門的教育部也體認到校園重建需要有創新理念之重要性,因此當時在教育部范巽綠政務次長及曾旭正教授的構思下,提出了後來撼動建築界及教育界,並成為校園重建工作之重要象徵指標的「新校園運動」。
在具有進步思想及理想性格之「新校園運動」的推波助瀾下,讓建築界與教育界有了交集,以及對話的平台。過程中許多改變傳統、去除限制、突破框架、解放既有思維的想法與做法,都有機會得以在校園的規劃設計,以及學校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中予以嘗試,進而逐步落實;那段期間可說是建築界與教育界一起突破困境,勇往直前的燦爛年代!!而將校園重建工作視為「一種對於理想的校園環境的塑造與實現的契機」,以及「災後校園重建的過程,是一個建立『新校園』的過程」之觀念,也普遍成為當時各災區學校、建築界、教育界,甚至社會大眾的共識。
而作為一位學者的我,對於「新校園運動」,首先主要在於發揮輿論功能,因為對於當時的政府部門而言,改變既有的思維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因此因應各種突發的議題,都需要適時地在各報紙「民意論壇」中提出呼籲;例如重建最初行政部門希望快速地蓋回學校,這時民間就需要提出《災區校園重建不能壓縮規劃時間》之反對聲音。其次,為了提供學術的論述,以作為災區學校進行校園規劃時的理論基礎,因此透過國科會的專題研究計畫,作為持續性基礎調查研究的平台。另外不斷地在『建築師』等建築專業雜誌,及台灣建築學會的研究成果論文集上,發表校園規劃的文章,亦是提供理論及案例的重要管道之一。相對地,由於校園重建的另一方為教育界,因此在『人本教育札記』及『國語日報』等,從事教育人員經常閱讀的報章期刊上亦經常發表相關文章,藉以拉近建築界與教育界的認知差距。
從九二一地震發生四年後(2003年),個人在災區所做一系列的調查與評估結果來看,當時「52.53﹪的教師認為重建後的學校比重建前“更理想”」,「58.63﹪的學童認為“更喜歡”新的校園」,「59.27﹪的學童很直接地感受到戶外空間“活潑有變化”」,「認為校園與社區環境的融合達7成以上」,「創新的教學空間之價值已被大多數的教師所認同」,「大多數的教師都認為新的教學空間會改變他們的教學」,「60.06﹪的教師及86.04﹪的學童對校園重建很滿意」,這些都是校園重建及新校園運動之具體成效的最佳寫照。
「學校,從建築史的角度來看是十分奇特的;因為一百年來學校的平面幾乎沒有任何變化」;長期以來學校大多一成不變,但偶發的九二一地震,促發了校園重建及新校園運動,讓建築與教育開始互動,進而相互產生了巨大的質變,這些改變極為珍貴,也成為了二十年後重新檢視校園重建及新校園運動的核心價值。
———————————————————————————————————————————
以下為個人有關九二一校園重建及新校園運動所發表的著作目錄,從中可以理解到當時不同階段的關注議題。
● 曾光宗(2000):「日本學校見學與期待」,『人本教育札記』雜誌,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2000年5月號,pp.71-74。
● 曾光宗(2000):「災區校園重建不能壓縮規劃時間」,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中國時報,民國89年7月18日。
● K. T. Tseng ( 2000 ). Rushing school reconstruction is damaging, TAIWAN NEWS: “OPINION”. July 23, 2000.
● 曾光宗(2000):「建立新校園的契機-尋找校園重建的各種可能性」,『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2000年7月號,pp.64-67。
● 曾光宗(2000):「以兒童為主體的學校環境設計之基礎調查研究-以兒童『行為場景』的解析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89-2211-E-033-014。
● 曾光宗(2000):「校園重建與學校風格」,『桃園文教』,復刊第十八期-「學校建築與風格」專輯,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00年9月,pp.6-13。
● 曾光宗、李其然(2000):「臨時校園孕育新秩序新轉機」,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中國時報,民國89年9月6日。
● 曾光宗、李其然(2000):「向『臨時校園』學習」,『人本教育札記』雜誌,2000年9月號-『震災後如何新生?-創造性的教育重建特刊』,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pp.126-129。
● 曾光宗(2000):「『從那天開始學習』-走訪日本野島斷層保存館」,國語日報專題報導,國語日報,民國89年9月24日。
● 曾光宗、李其然(2000):「新校園運動的理想與困境-921校園重建問卷調查結果」,『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2000年10月號,pp.65-67。
● 曾光宗(2001):「創意的校園重建」,中國時報浮世繪版,中國時報,民國90年7月21日。
● 曾光宗、曾旭正(2001):「校園建築新觀念」專欄連載,國語日報,民國90年7月~12月。7月5日「教學與空間設計關係密切」、7月19日「透明的空間規劃」、8月2日「開放空間」、8月16日「學習資源站」、8月30日「圖書角」、9月20日「多樣化的中庭運用」、10月4日「家具誘發孩童的學習行為」、12月13日「大空間與小空間」、12月20日「地板材質」。
● 曾光宗(2001):「學童對校園環境認知之基礎調查研究-以相片之環境紀錄的解析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0-2211-E-033-006。
● 曾光宗(2001):「各學校為什麼一定要用統一的顏色?」,人本教育電子報,2001年11月1日。
● 曾光宗(2001):「校園內兒童『行為場景』的類型與特徵-以兒童為主體的學校環境設計之基礎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三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民國90年11月24日,pp.267 -272,NSC 89-2211-E-033-014。
● 曾光宗(2002):「舊校也可以新生-既存學校的空間改造」,『人本教育札記』雜誌,2002年1月號,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pp.94 -97。
● 曾光宗(2002):「新校園環境形成之基礎調查研究-921校園重建學校的用後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1-2211-E-033-011。
● 曾光宗(2002):「科學家手記-認識自己的校園」,『小牛頓』雜誌,2002年9月號,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p.97。
● 曾光宗(2002):「不像學校的學校」,『台北縣立桃子腳國民中小學新建校舍第一期工程設計監造建築師競圖專輯』,台北縣立桃子腳國民中小學籌備處、財團法人柑園文教基金會,2002年9月,p.22。
● 曾光宗(2002):「學童對校園環境認知之調查研究-環境認知的類型與特質」,『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四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民國91年11月23日,C9-1~C9-6,NSC 90-2211-E-033-006。
● 曾光宗(2002):「校園環境規劃的省思與空間改造」,『教育部降低班級學生人數成果展示活動』學術研討會,指導單位∕教育部、主辦單位∕高雄縣政府、承辦單位∕王公國小、福誠國小、瑞興國小、蔡文國小,民國91年12月23~25日,pp.29-32。
● 曾光宗(2003):「校園學習環境之建築計畫的基礎調查研究-以921校園重建學校的解析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2-2211-E-033-012。
● 曾光宗、鐘婉珣(2003):「九二一校園重建學校用後評估之研究(1)-評估內容及空間使用問題之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五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民國92年12月06日,NSC 91-2211-E-033-011,C10-1~C10-6。
● 鐘婉珣、曾光宗(2003):「九二一校園重建學校用後評估之研究(2)-規劃設計理念的實踐之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五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民國92年12月06日,NSC 91-2211-E-033-011,C7-1~C7-6。
● 曾光宗(2004):「九二一校園重建學校之學習環境的研究-以教學空間型態的解析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六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民國93年06月12日,NSC 92-2211-E-033-012,pp.134-139。
● 曾光宗(2004):「新校園的形成與挑戰──九二一重建校園用後評估與環境認知之探討」,『小學‧設計‧教育』,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p.163-176。
● 曾光宗(2004):「從問卷評估新校園使用價值」,『營建知訊』雜誌,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2004年10月號,NO. 261,pp.8-15。
● 曾光宗(2005):「重建校舍的使用後評估」,『新校園永續規劃研討會(中區)』,指導單位∕教育部、主辦單位∕彰化縣政府、承辦單位∕彰興國中,民國94年3月10日,pp.25-31。
● 曾光宗(2005):「重建校舍的使用後評估」,『教育部北區新校園永續規劃研習會』,指導單位∕教育部、主辦單位∕台北縣政府、承辦單位∕深坑國中,民國94年4月14日,pp.19-27。
● 曾光宗(2005):「以兒童為主體的校園環境與空間設計」,『教育研究月刊』(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136期,2005年8月號,高等教育出版公司,pp.66-82。
● 曾光宗(2006):「新校園用後評估的研究現況」,『反省與對話-921震災「新校園運動」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反省與對話-921震災「新校園運動」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ISBN 978-986-82883-0-0),指導單位:教育部、主辦單位:建築改革合作社、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淡江大學建築系、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協辦:全國教師會,民國95年9月17~18日,pp.151-174。
● 曾光宗(2008):「新校園用後評估的研究現況」,『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學刊2008』(Journal Report of Ph. D. Program),2008年4月,中原大學設計學院,pp.93-102。
● 盧貞潁(2009):「帶孩子蓋房子!人本「築巢營」的空間體驗」(訪問紀錄),『人本教育札記』雜誌,2009年06月號,第241期,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pp.9-20。
● 曾光宗(2009):「第二波新校園運動」,時論廣場A14版,中國時報,2009年08月24日。
● 曾光宗(2009):「新校園運動開啟建築與教育的對話」,『營建知訊』雜誌,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2009年09月號,NO. 320,pp.38-45。
● 曾光宗(2009):「九二一地震十年(1999-2009)之校園重建文獻初探」,『2009海峽兩岸環境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ISBN 978-986-7383-49-5),2009年海峽兩岸環境設計教育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承辦單位:中原大學建築系,地點:中原大學,民國98年09月15-16日,pp.351-369。
● 曾光宗(2016):「淺談兒童的空間教育」,『人本教育札記』雜誌,2016年12月號,第330期,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pp.50-53。
● 曾光宗(2017):「持續進化的「新校園運動」」,『台灣建築』雜誌,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261期,2017年06月號,pp.20-21。
● 曾光宗(2019):「築巢的源起及創造性的梯隊」,『人本教育札記』雜誌,2019年3月號,第357期,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pp.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