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台灣2030人居環境願景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正視台灣特性,思考台灣願景''' === 不論在生活上或政治上甚至於藝術創作,現在的台灣人大多欠缺對未來的想像,顯現出盲目與無所適從,完全背離我們先輩祖先們充滿活力創造力的特質,這反映在最近發生的幾件大事情,例如陷入令人透不過氣來的政治泥沼、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衝突事件、重大政策的舉棋不定、八八水災重建的荒唐舉措等。大家都能講出台灣各種各樣的優勢,但卻走不出去,執政黨還在搬弄幾十年前的老套不知今夕何夕,在野黨也說不出所以然龜縮在意識型甲殼裏,耍弄民粹的幼稚話語成了台灣的全部。 台灣不論在人文或自然環境,都顯現出它的多樣性與敏感度。在地理與歷史的十字路口上,四百年來經歷荷蘭、西班牙、明鄭、清朝、日本、國民黨統治;在自然環境上,從熱帶到溫帶,深海、平原到高山。隔一個山頭,不僅物種有不同的變異,原住民的文化、語言、風俗也有所差異。與大陸的關係來看,台灣似乎扮演著避秦或梁山泊的角色。禮失求諸野,在歷史洪流中,大陸許多消失的在台灣卻得以保留,台灣現在僅存的原住民所保存的南島語文化尤為珍貴,他們被外力強力侵入也僅一百年,在其他地區已不多見,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過程中被疑忘的母体。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