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30人居環境願景

出自archiwiki

文:謝英俊 2010年

正視台灣特性,思考台灣願景[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不論在生活上或政治上甚至於藝術創作,現在的台灣人大多欠缺對未來的想像,顯現出盲目與無所適從,完全背離我們先輩祖先們充滿活力創造力的特質,這反映在最近發生的幾件大事情,例如陷入令人透不過氣來的政治泥沼、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衝突事件、重大政策的舉棋不定、八八水災重建的荒唐舉措等。大家都能講出台灣各種各樣的優勢,但卻走不出去,執政黨還在搬弄幾十年前的老套不知今夕何夕,在野黨也說不出所以然龜縮在意識型甲殼裏,耍弄民粹的幼稚話語成了台灣的全部。

台灣不論在人文或自然環境,都顯現出它的多樣性與敏感度。在地理與歷史的十字路口上,四百年來經歷荷蘭、西班牙、明鄭、清朝、日本、國民黨統治;在自然環境上,從熱帶到溫帶,深海、平原到高山。隔一個山頭,不僅物種有不同的變異,原住民的文化、語言、風俗也有所差異。與大陸的關係來看,台灣似乎扮演著避秦或梁山泊的角色。禮失求諸野,在歷史洪流中,大陸許多消失的在台灣卻得以保留,台灣現在僅存的原住民所保存的南島語文化尤為珍貴,他們被外力強力侵入也僅一百年,在其他地區已不多見,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過程中被疑忘的母体。

丟開冷戰思維,區域和解,重新思考發展戰略[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應放在過去冷戰思維的架構下來審視,才有助於釐清思考的盲點。過去政府對台灣的所有作為是在反共戰爭架構下思考的——盡量完善能夠獨立主的生產體系,補貼扶持有利於戰備的重工業、國防工業甚至大量耗費自然資源的產業。現在應該重新思考整個發展戰略。

例如六輕、國光石化,零方案的思考是不可少的。設想一下,沿海的土地使用如果開發成高級住宅區,效益與前者相比,說不定更為有利,當地居民的損失何止於求償的區區幾億元。再例如政府產業東移政策下的和平水泥工業區,到底誰獲利?利用的是低廉的電費和環境成本,從原先核準以內須為主到現在大部份外銷,當地原住民拿到補償費之後買了高級轎車,沒多久就因為酒駕撞毀而失去一切,葬送了永遠不可回復的好山好水和部落族群。零方案的論證是開啟人民對大型公共政策討論的重要平台,也是政府擺脫既有陳痾與歷史包袱的手段。

丟開冷戰思惟,區域和解,與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建立良性分工,發展台灣特有優勢產業,是基本態度。

挑戰現代文明根基,永續發展下的生活模式[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瓦特發明蒸氣機至今不超過三百年,就將人類帶入絕境,在思考永續時,人類被逼迫著必須攀越這座大山時,從食衣住行育樂、價值觀念、到宇宙觀都得調整,簡單講現代文明必須重構,要從現代文明的根基解構起,從笛卡兒「我思故我在」個人意識被挖掘出來,到現在以滿足身體愉悅、個人價值無限制擴張的消費文明都必須被重新審視。

「永續」將成為未來人類維持生存的核心作為,大家現在只在嘴上說說的觀念——綠色環保、節能減碳、小就是美、多樣化、慢活、重新認識少數民族的文化與價值觀、宇宙觀……——都將成為流行、時尚、顯學、主流。

新的生活在資訊網路時代有各種可能的樣貌:新的空間概念,人們在家可以和幾千公里外的同事同步工作;低碳生活,減少不必要的交通,與各種節約作為;高流通的全球化經濟和區域的社區經濟活動同時並存;消費習慣不斷被要求改變;家庭與社區生活漸漸取代都市杯觥交錯的社交……。

在這些前提之下,我們來思考台灣實質的人居環境。

國土計畫、都市計畫、區域計畫、公共建設應反應現實[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執政者常把國土計畫法掛在嘴邊,但國土計畫的擬訂與通過得曠日廢時,因此當政者政策無法落實時,國土計畫未擬訂,就成了推託的藉口。事實上,只要有企圖、有構想,不需等國土地計畫通過,利用現有平台,只要修改既有的台灣區國土綜合發展計畫和各個區域計畫就可執行,尤其是跨行政區的流域整治、防洪計畫、水資源利用計畫是最迫切的,還有重大投資開發計畫的評估。

台灣的地形地貌與颱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息息相關,大部分平原是由中央山脈的土石沖刷堆積而成,土石流、淹水、河流改道是正常,不需硬擋。例如,台江內海是道光年間一次曾文溪的氾濫填平而消失的,濁水溪的出海口南北擺動接近五十公里,這次八八水災所沖下來的土石方已超出人類可疏浚的能力。但政府進行規劃時,卻往往無視於此。

我們在各地看到許多高出堤防或道路很多的懸空橋,這是因為橋樑的設計者考量河川的流水斷面因河川墊高而把橋面抬高,但是河堤的施作並未反映實際的需要而加高,也就是說,政府的公共建設能力無法具體反映現實。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都市計畫,甚至於區域計畫,也同樣無法反映現實。照理來說,許多都市計畫、區域計畫要因此而做大幅度調整,例如林邊以及沿海的低窪洪氾區,是否要無止盡的加高堤防、增加洪氾的風險?還是讓土石流自然地填平,將其墊高,就如台江內海的形成一般?這需要有眼光、有魄力的政府才能做得到,而不是現在羸弱短視的政客能做到的。

都市計畫法開宗明義指出,須限制都市擴張,所以限縮都市範圍的擴大是所有都市計畫努力的方向。台灣的都市發展已到了都市人口不再增加、都市不再擴張的階段,更進一步地,縮減都市範圍、增加都市土地的使用效能是未來的課題。

但由於交通的便捷,以及公共設施的普及,農村地區公共設施投入的平衡發展,使得農村聚落成為發展的重點,這也是農再條例被強力通過的社會背景。在這種狀況下,依照現有區域計畫的非都市土地管制,如果沒有適當增加管制內容與有效的規範,整個農村地區將更形雜亂,土地使用將失控,造成農地難以回復的破壞。

整個西部平原或其他平原的農業生產用地要嚴格確保。現在建房的方式會造成土地無法回復,因此要將所有聚落靠向山邊、水涯,保護農業生產用地,除非是專業農戶可以將農宅建於耕地之內,要嚴格控制只能做農業設施使用。

過去科學園區因為保稅的緣故而集中在一起,但現在這因素與條件已降低。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應對工業區、科學園區土地的區位、使用效率做全盤的檢討、調整,避免無謂的擴張,造成社會與自然環境保護的矛盾與衝突。

要注意的是,應適當配置能貼近村鎮社區的無污染的小型工業區,這是過去台灣中小企業發跡的特有工業形式,過去都在田間無序的進行,現在在農村還殘存下來的工廠,都是具備有相當強國際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應該給它們應有的對待,這是台灣的特色,也是未來台灣的發展方向,與社區結合的產業。

在交通體系上,整個西部地區南北、東西向的交通聯絡幹道已成形,如何建立與其搭配的大眾運輸體系是未來的重要課題,也是因應未來整個都市及農村發展的重要課題。

對中央山脈地區應該設立具有原住民自治意涵的特定區,用以進行保育和原住民族群與文化的保存。

‧都市[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台灣讓人留下稍為有序的都市計畫印象,大都是日本人規劃的。台灣是日本第一個殖民地,他們把台灣當作新天地,對它充滿想像,日本青壯輩最優秀的工程師們把台灣當作實現理想的場域。國民政府來台後,無心經營台灣,只想反攻大陸,造成全台都市混亂失序、毫無特色,因此重新檢討現有都市計畫與發展絕對有其必要,其中最重要的觀念是如何讓都市汰舊換新,也就是都更及容積移轉,要有更強的企圖心和作為,不論是法令上、運作機制或實質的獎勵上。

從六○年代到九○年代,台灣都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建的大部分房子必須拆除重做,因為抗震標準和建築施工品質是很大的隱患。我們考慮的是,究竟是要讓地震來拆這些房子,還是自己拆?讓地震拆會死人,自己拆不會死人,且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推動新的建築產業,也藉這個機會拉高建築的高度,增加開放空間及綠地。對於安全無慮及堪用的建築,應全面進行外牆節能改造,增加社區小型公園作為改善生活環境及防災之用。

對現有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考量都市的動態發展,應改變目前普遍使用的靜態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將很大比例的土地規劃為灰色彈性發展區,方便因應需求,做混合使用與不同使用強度的調整。

‧農村聚落[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農村聚落再生後可以成為台灣未來優質的人居環境。由於交通便捷、資訊時代來臨、以及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特色,結合生活、生產、生態的新的花園城市烏托邦是可以想像與期待的,這種小村莊或社區約2000人左右,可以支持一個小學,社區未必是獨門獨戶,可以搭配幾棟高層建築,減少土地浪費,農耕與綠地結合,霍華德《明天的花園城市》夢境並非空中樓閣。

‧原住民部落重建[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原住民部落在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被習慣性的忽略,導致台灣在進入已開發地區時,部落還是殘破不堪。由於歷史原因,日本人為了方便管理,將大部分的部落從高處較為安全的居所集中搬遷到低處,並於制高點上架設砲台監控,這些移住點大多處於河流沖積扇,皆為土石流危險區,導致現今原住民部落長年受土石流的威脅。原住民部落重建勢在必行。

2005年「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推出一系列水泥不上山、建設不上山、山區道路等建設預算刪減、封山封路等意圖迫使原住民離開家園的粗暴政策,使得部落生存條件更為惡化,甚至引發人道災難,這些惡政在88水災重建政策上更行露骨,最為不堪的是,利用粗糙的保育觀念和各種似是而非的善念,操弄民粹將原住民污名化,為迫遷原住民鋪路。

山區超限利用、破壞生態的問題,牽涉因素複雜,不可能用粗暴的方式一刀切來解決。數百年的錯誤,也可能要數百年來解決,在時間軸上應有長短期目標與策略。讓不利於保育的不當開發和產業逐漸退出,例如高山梨、高冷蔬菜、阿里山BOT案等,創造較無害的觀光、深度旅遊產業,以及最為龐大的生態保育、文化保存與發展等等產業。

讓原住民地區漢人逐漸退出,原住民逐步接手各式產業與管理。相信原住民有能力管理自己——自治。例如,原住民大多從事營建業的勞務工作,但沒有幾個營造廠或勞動合作社,有組織的進入營造市場。同樣性質的榮民工程處,卻可發展成國內最大的營造廠。

只有讓原住民回到部落,他們能在那裡休養生息,文化保存、自然環境保育、社會矛盾才有可能有較好的解決。

人民的建築[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我們在所有的媒體上看到的建築,要嘛是官員的建築,例如鳥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中國中央電視台,不然最大量的就是開發商的建築,他們佔報紙最大版面的廣告,還有就是設計師們表演性的建築,但是這些與大部分人民的居住生活無關;剩下的就是由居民自己找小包工頭蓋的房子,當人們放棄傳統面對新的生活和新的建築工法,專業知識又無法進入這領域時,只能靠以訛傳訛的經驗蓋房子,這種不堪的房子主宰了台灣大部份的人居環境,如果由一般大眾用嘗試錯誤的方式積累經驗,得花好幾代人才能出現像樣的房子,為什麼建築專者無法進入這領域?不論是國外或國內都是空白,一樣沒有經驗與能力從事這些工作;因此如何建立一套開放體系,專業者能夠介入居民又可以參與的作為,將是未來建築領域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但不論在鄉間或城市,還可以看到少部分充滿想像力的精緻房子、小角落或庭園,還有讓你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傳統民居,這才是真正貼近人民實際生活需求的建築。

「零方案」

西元一九八二年,美蘇日內瓦限武談判,討論美蘇兩國在歐洲戰場有關部署中程核子武器的平衡,由美國提出的裁減核武方案。以取消美國與西歐盟邦預定部署的潘興二式飛彈、巡弋飛彈為交換條件,要求蘇俄完全拆除部署在歐洲的SS二○中程移動式核子飛彈。此一拆減至零的方案,稱為「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