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台灣2030人居環境願景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丟開冷戰思維,區域和解,重新思考發展戰略''' ===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應放在過去冷戰思維的架構下來審視,才有助於釐清思考的盲點。過去政府對台灣的所有作為是在反共戰爭架構下思考的——盡量完善能夠獨立主的生產體系,補貼扶持有利於戰備的重工業、國防工業甚至大量耗費自然資源的產業。現在應該重新思考整個發展戰略。 例如六輕、國光石化,零方案的思考是不可少的。設想一下,沿海的土地使用如果開發成高級住宅區,效益與前者相比,說不定更為有利,當地居民的損失何止於求償的區區幾億元。再例如政府產業東移政策下的和平水泥工業區,到底誰獲利?利用的是低廉的電費和環境成本,從原先核準以內須為主到現在大部份外銷,當地原住民拿到補償費之後買了高級轎車,沒多久就因為酒駕撞毀而失去一切,葬送了永遠不可回復的好山好水和部落族群。零方案的論證是開啟人民對大型公共政策討論的重要平台,也是政府擺脫既有陳痾與歷史包袱的手段。 丟開冷戰思惟,區域和解,與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建立良性分工,發展台灣特有優勢產業,是基本態度。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