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記與陳邁先生 為建改走過的日子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二、建改社與陳邁 == 是在20年前的那一場大地震,一起參與重建的陳邁先生與一群年輕建築師們相遇;一方是為重建的人材尋尋覓覓,一方是滿懷熱情與理想,準備為美好的新世界赴湯蹈火。兩股力量邂逅,彼此都為對方的理念感動,啟動了當下的災後重建工作;也在「地動的裂痕」,埋下了日後為更遠大的目標努力的種子!如果說「建築改革社」的誕生,是地動綻開的花蕊中極為燦爛的一朵,應不為過。 在天災的非常狀態,越能凸顯我們的建築法令與行政程序疊床架屋、顢頇無效,掣肘有餘、興利不足的問題。重建的急迫過程中,常為許許多多的「程序」與「規定」耗時費日:為蓋一個行政章南北奔跑、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套繪圖翻箱到櫃….,這些枝枝節節的事,像是一個個蟑螂,莫名其妙地會從許多角落跑出來,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去周旋;苦了建築師、苦了災民、更苦了不得不照章辦事的公務員。 當時還好教育部有范巽綠政次,重建委員會有林盛豐,以及以陳邁為首的顧問群,共同主導工程協調機制。他們常在法律邊緣,以「彈性」的方式處理了本來無解的問題,終於迅速地推動多項重建工作,讓災區早日度過難關。 這一段經驗告訴我們,迂腐的機制,損耗的不只是時間與精力;它磨掉的,是人的熱情、理想,與整個社會潛在的能量。 災後重建任務的執行圓滿,讓我們以為建立了一套良好的建築管理機制、樹立了行政作業的典範。但,我們是太樂觀了! 國家機器的偉大與「可怕」,就在於它像「大染缸」般的作用力。任何的改變,很快地就會在這個染缸裡頭被「稀釋」、「消化」於無形。 災變之後,一切又歸於平靜,所有的作為模式又回到原點。尤其,「政府採購法」被大力推動後,我們擔心的問題,不只一個個回來,甚至變本加厲。 許多建築師,尤其是滿懷衝勁的年輕建築師,被公部門的採購制度整得哀鴻遍野,為機關苛薄保守的手段弄得生不如死。咬牙苦撐的有之、棄筆改行的有之,更多的是遠走他鄉,想要在台灣以外的世界尋找建築的春天。 這已不是專業的問題,已經是社會的問題! 陳先生看不下去,找了我們這群921時代「新校園運動合作社」的夥伴。一聲「何不團結合作,共同推動建築執業環境的改革? ....為自己也為下一代鋪一條道路!」。 「建築改革合作社」於是在2006年誕生,後來正式登記為「建築改革社」。 在那張台北紫藤廬,我們稱之為「建築興中會」的合照中,許多大家熟悉的面孔都在裏頭。陳先生在最核心的位置。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