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實習生,是學生?或學生兼勞工?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學徒制為何不適用?> == 就以解決學用落差、學生在受訓過程享有津貼補助,另一個已知的有效作法是「學徒制」,為何不適用在建築系學生的實習?以下簡單說明。 二○○八年金融風暴後,歐美各國青年失業率超過二○%,嚴重如西班牙達五六%。而德國卻能低於八%,這使德國式的學徒制技職教育聲名大噪,成為各國學習模仿的對象。然而,德國技職體系學徒制的成功有一整套嚴謹完整的配套系統:第一、上位規劃仔細:德國設有聯邦職業研究院負責研究產業及職業趨勢,以此制定學徒制的學習目標,後精細分為超過350種以上證照及訓練標準規範,再邀請各個行業、工會、職訓、教師等不同專家加入討論審查,以考慮不同立場的利益衝突及可行性,折衝修改後才發佈執行。第二、執行有序:在政府官方審查下,全國不到六成企業被認同可執行學徒制。學生每週約有三到四天在企業接受訓練、一到兩天在學校學習課程,企業負責學徒的實習津貼及在企業內訓練經費,政府負責學校課程訓練人事跟經費。在各式規範下,企業因無法當學徒當作流水廉價勞工使用,跟政府要名額及選學徒都很謹慎,認真訓練學徒為具專業技能的未來員工。才有了低青年失業率的結果。 英國的學徒制則有另外脈絡。英國在二○○八年金融風暴也出現青年失業率猛然上升,在二○一○年模仿德國學徒制,大幅以「政府補貼」鼓勵中小企業聘僱學徒。但一開始倉促上路一開始有許多弊端,雖有部分企業認真培育技術人員,但也有不少企業著眼於利用補貼、以「學徒」之名大量雇用員工從事無技術內涵工作,比如大型連鎖超市的收銀員或後場人員。這套制度後來持續改良加強規範及審查,今日已較為嚴格,學徒制主要用於英國技職教育。但與德國狀況不同,英國學徒的生活津貼是由政府補助。 以上學徒制與技職教育系統密切結合,接近我國的「建教生」,與本文所提建築系大專生的情況不同。德國學徒制等於提前承諾未來雇主與員工的關係,所以雇主願意給與津貼,而英國則是類似精神、但差別在由政府補助以減少企業的負擔。但我國大專建築系學生實習,通常未與未來僱傭關係連結,故難以直接借鏡。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