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記與陳邁先生 為建改走過的日子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三、無役不與 == 建改社的初始,說我們是「沿門化缽」一點也不為過。 改變制度最直接的工作就是拜訪公部門,從與機關首長溝通理念開始。 而我們無權無勢,空有一肚子理念。唯一能依靠的就是陳邁先生在業界、在社會上積累的聲譽。於是,我們常常抬出陳先生的名號,求見工程會、營建署、縣市局處首長。每次會見,我們總是跟在陳先生後面,手裡提著我們的論述資料,大包小包的魚貫進入機關大門,像極了一個老和尚帶領著一群小和尚沿門化缽的場景。 有的機關表現得較積極,把我們的話聽進去了,有的機關卻只是熱情有餘……。有一次,某長官送我們出門,臨別苦著臉給了我們一個建議: 「要改變不那麼容易,最好能有立法委員幫忙,會比較有效!.....」。 於是,我們利用各方關係,求見各黨各派的立委。 那陣子,我們拜訪過民進黨立院黨團的柯建銘、管碧玲、賴坤成等委員。 我們拜訪過國民黨的賴士葆委員。 台聯的陳銀河委員當然也是重要的敲門磚 但由於那些年間,立法院內「國是如麻」,我們關心的議題,排不上議事桌。 於是,我們還是回到基本面,建立論述、舉辦論壇、媒體發聲。在這段建改社篳路藍縷的期間,陳先生不論是什麼樣的活動,無役不與。他總是第一個到,陪著收拾完座椅才走。他怕我們花錢,常到他南港家的社區辦公室開理監事會,還幫我們準備披薩……。每次遇到不順心的地方,他總是笑瞇瞇的告訴我們要有信心、是非會在人心! 建改社在陳先生的帶領下,一點一滴的累績了基礎;也在一次次的社會事件中,累積了能見度,被看到了建改社的理念。因為這些積累,在各種會議中,如今才有了我們一席之地! 近幾年,我們有幸得到更多委員的關心,包括王定宇、黃昭順、吳思瑤;而其中,吳思瑤委員對建改社的相知相惜,大力的為建改社開啟了各方活動的大門,讓我們看到了更寬闊的改革的前景。 當然,除了執業環境的改革,陳先生也花了蠻大一部分精力在考試院。 他認為不當的考試內容,埋沒了優秀的人才,更讓我們的建築專業走在不健全的道路上。他鼓吹建築師考試改革,強烈建議以實務經驗為主的建築師考試方向。他更實際的參與諸多科目的考題設計。他常為一個題目的深淺難易、命題旨意,字斟句酌的參與討論;用心之深、之苦,超乎我們想像。 陳邁先生在他接受國家文藝獎的影片中,把帶領建築改革的這段歷史作為重要的篇章。很顯然的,建築改革,是他內心頗為重要的一個區塊。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