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談校園品質的關鍵因素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三、如何建構願景 == 「人」是影響終極品質的根本的因素,這句話應是無庸置疑的。但什麼樣的「願景」才是好的願景,卻是需要定義的。譬如,同樣積極作為、抱持「願景」的校長,一個希望蓋一個宏偉的校門、彰顯教育場域的重要,一個卻是傾向退縮內斂、希望表現親和的教育風格。熟好孰壞,「進步」的標準為何,「品質」的標準又為何? 范次長知道這樣的爭議確實存在,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我現在有機會從國家領導團隊之一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我們的文官與政務官的體系,都應具備環境美學的素養。文官體系要有國際視野,能夠思考未來的需要;所有部門的政務官也都要具備美學素養,當談到公共工程時要把層次拉到一定的高度。政黨輪替上任之前,都應到各地參訪,培養國際視野,與國際接軌。以現在的資訊,不論是國內或是國外的,要看到好的東西並不困難。如果能多一點見識,多一點體驗,就不難培養進步的觀念與合宜的願景」。 這實在是值得期待的事,想像一群政務官到美好的場域,細細觀察與了解所謂環境美感……! 領導人美學素養的建立,社會全面的美學水平的提昇,當然涉及到「美學教育」。范次長擔任高雄教育局長後特別注重校園空間美學的改造。從國高中重建到幼兒園設計,她不斷的鼓勵參與者參考國內外案例,提高設計能量,讓美學能夠從校園空間的設計發芽,進而影響社會。 當然,從教育部的高度,我們也看到范次長不斷連結教育與設計專業,包括原住民文化設計團體的介入,試圖媒合各方力量,全面提昇美學教育。這功課,有點像揉麵團,需要時間、需要力量、更需要「感覺」!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