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談校園品質的關鍵因素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五、未來的校園應該如何? == 很巧的,Lulu第一次到教育部當次長,適逢教改,開啟了新校園運動的許多理念。921當時,在范政次的主導下,一個個災區校園,以新校園的理念重建完成。建築界一直尊稱范巽綠為「新校園運動之母」。 二十年過去了,政黨多次輪替,范巽綠再次回到教育部,這回則是108教綱剛好上路。現在的范政次給自己的使命是「探索未來世代的學習空間」。 這是個很有意義的題目。 「隨著網路世界的迅速發展,教育的方式已經不一樣了,學習的型態當然也不一樣了。回應科技的無所不在,既要保持團體中角色的互動,又要兼顧個體的獨立自主,這會是新世代教與學的基本模式。在這個前提下,教室該長成什麼樣子,是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范政次這樣認為。 她最近花了相當的時間參訪北歐及亞洲的學校。即使是開發程度與我們相當的韓國,他們都已經投入相當的資源發展學習空間,不論是空間形式或是家具設備,都呈現了一定的進步性、能充分反映未來的學習模式。 「我在高雄當教育局長時,啟動了新校園5.0,重新思考在整體都市架構下的校園型態,有14所學校重新改造;前瞻計畫及新幼兒園計劃進來後,更利用難得的經費,鼓勵翻轉傳統的空間型態…..。」儼然,一股新的校園規劃風潮正在吹起。 「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這是范次長給設計界的新的課題。當人性化、地方化、生態化這些當年新校園運動的核心理念已成為今日校園規劃設計的abc時,「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這道新的課題,在今日的環境與未來的展望,是適切與直白的,也是我們環境設計專業者應銘記在心的! 呂欽文 建築師/建改社第四屆社長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