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讓永續不再是口號:建築師如何在日常設計中實踐減碳行動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討論時間:2023.11.15-2024.01.31 一、前言 為促進大家積極討論、輕鬆討論這種建築現象、制度和想法等等,此文章紀錄來自建改社和建研所的日常對話,期望若有一樣困擾的建築人,都可以從這些對話中或多或少地有點收穫,或是當作可以參考的資料或是作法。鼓勵大家多多發言,讓建築界和整體社會環境愈來愈好。 二、精選文句 {| class="wikitable" |+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FFF8DC" |精選文句 |- |style="text-align: center" |1 |談永續其實很芭樂,但有趣的談永續,應該就會吸引人了。 |-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F5F5F5" |2 |style="width: 1500px; background: #F5F5F5" |永續、淨零不是綠建築標章,而是設計思維、技術材料與手法的全面翻轉。 |- |style="text-align: center" |3 |這是很重要的趨勢,卻又讓我以身為建築師(個人感受)感到煩惱,建築師要一直跟上時代潮流,但常常這得花成本時間理解,建築師好辛苦啊⋯ 卻也是一直進步的行業,自身矛盾中。 |-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F5F5F5" |4 | style="width: 1500px; background: #F5F5F5" |我是很簡單認為,只有積極發展與建築創新減碳(氣候中和)的「具體行動的支持」與「創新經驗的積累」,才能夠讓我們這個專業在永續行列中覺醒(甦醒)過來。 |- |style="text-align: center"| 5 |標章對我來說,就像建築的技規一樣,建築發想天馬行空,但落實時需要經過技規的檢討。但建築師一樣可以做創意的發想並同時滿足技規~~ 對我來說,永續是一個 Mindset,一個對環境的尊重與基本,標章雖然存在許多問題(如同技規),但他只是規範一個baseline |} 三、對話紀錄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E5E5E5"|日期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E5E5E5"|發言者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E5E5E5"|內容 |- | colspan="1" rowspan="49" |2023.11.15 (三) | colspan="1" rowspan="4" |何震寰 |回應前前社長曾梓峰老師的提醒,建改社應該在改革的目標上,加入永續議題,讓大家在建築改革行動中,也在普世關鍵議題上有所貢獻。 |- |談永續其實很芭樂,但有趣的談永續,應該就會吸引人了 |- |我剛剛與張清華建築師小聊一下,有個想法是,訂定每季一天的建改永續日,該日的晚上來做多人短分享,分享主題不是如何做永續,而是實際完成的微小的永續設計。看看大家是否有興趣 |- |譬如我會分享的是交大小花圃的多樣原生植物實驗計畫成果,或是我自宅實木可拆解回收的室裝設計 |- | colspan="1" rowspan="2" |鄭人豪 |我暑假去柏林藝術大學建築系拜訪,他們為因應2022年能源危機,在之前為了淨零減碳下提出盡可能不拆除任何一棟房子,全面翻轉如何讓建築物更節能並形成產業的鏈接與銀行融資體系。更進一步進到大學的課程,以設計課串連其他課程,討論老房子如何符合當代社會、淨零、舒適安全等需求。 永續、淨零不是綠建築標章而是設計思維、技術材料與手法的全面翻轉,確實很值得討論。 |- |在台灣一邊談永續、一邊談淨零與綠能,卻一邊用容積獎勵鼓勵沒有安全疑慮的老房子拆除重建⋯⋯這樣的永續確實很芭樂 |- | colspan="1" rowspan="3" |何震寰 |大部分建築師對永續設計是有呈現消極應付的狀態嗎?為何倡議人士要不斷對建築師倡議? |- |建築師不是已經做了綠建築檢討且依據技規做了設計? |- |列入競圖評分項目,大佔比,馬上就風行草偃 |- |鄭人豪 |這一套跟台灣獨創綠建築與容積獎勵制度背道而馳不會被實施啦,永續在台灣被弄髒成為包裝獎勵與開發的假議題 |- | colspan="1" |Bee Sung |這題.....我有點感觸一起分享... 我大學畢業設計的時候, 對都市更新與永續議題很有興趣, 但是..我們中原的老師跟客座/外平老師. 應該是沒有人懂....... 後續我想學永續設計, 去甄試了台灣科技大學的環控組, 想說當時系主任黃承令老師對我一向很好, 去找老師寫推薦信, 被拒絕- 拒絕的理由是: 做設計的人, 為什麼跑去搞技術? |- |何震寰 |已經變成了楚河漢界的意思,我是覺得楚河漢界的局面是一種遺憾 |- |Mike |我覺得我可以找一找關於智慧建築與環境友善,能源不浪費的SI資料 |- | colspan="1" rowspan="4" |Bee Sung |接著進了台科大, 因為我個人非常的喜愛開放空間/綠色環境/各種生物....我做了一個建築物立面綠化的論文, 想要在高層實現與生態系共存的環境, 我真心認為人類是需要與大地連結的... |- |論文寫完20年後, 今年終於出現一個業主問說, 我想要一個這樣的建築 |- |等了20年....... |- |哈哈哈 沒有啦 台科跟成大, 以及許多學校現在都很著墨了! 新加坡可以做到 台灣做不到...我真的很遺憾 |- | colspan="1" rowspan="2" |何震寰 |什麼樣的專業廠商? |- |垂直綠牆 太陽能板 地下出水系統一類的嗎? |- |Bee Sung |自發性的如半畝堂建案, 與科技結合的九典 如果我們設計界, 都有類似這樣的素養, 這種對於綠建築的只限於標章的思維戰爭, 或許可以有更全面與廣泛的討論與應用 |- |Mike |智慧建築統包商,ICT SI的total solution |- | colspan="1" rowspan="2" |Bee Sung |當然很重要的也是民間與公機關, 能認知到淳資本主義的開發操作, 其實是會讓社會付出很多隱形的成本而我們不自知 |- |我自己也是LEED AP, 我先生是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的重仁, 我們兩個認識也是因為對於永續議題的愛好 |- | colspan="1" |Mike |我MIT Media Lab的 大學同學 |- |何震寰 |喔喔!等等,是包含了永續類工項的智慧建築统包商嗎? |- | colspan="1" rowspan="3" |Mike |是呀,實戰實績有10幾個大機場 |- |新加坡 台灣 中東的住宅 及城市 |- |<nowiki>https://www.ibtmag.com.tw/new_article_result.asp?secu_id=HCP011&search_security_id=24817</nowiki> |- |Bee Sung |標章對我來說, 就像建築的技規一樣, 建築發想天馬行空, 但落實時需要經過技規的檢討. 但建築師一樣可以做創意的發想並同時滿足技規~~ 對我來說, 永續是一個 Mindset, 一個對環境的尊重與基本, 標章雖然存在許多問題(如同技規), 但他只是規範一個baseline |- | colspan="1" rowspan="9" |Mike |"但是喔,這些運用卡關,是卡在台灣沒有真正BIM的健康環境,沒有國家cobies系統" |- |陳重仁很強 |- |"他是RIBA建築 part3,推廣WELL AP認證系統" |- |看怎麼想,這是建築的新 XX-lism |- |當代資本 資源會投入的一個方向,因為人類有危機感,對科技有期待,建築至城市,建築工程應該有所回應 |- |"有過幾次建築評圖經驗,學生議題有些被認為不切實際空想,但是實上都透過科技及資本,已到了實踐的階段的門口 但是這些尚未具體出現在競圖須知" |- |<nowiki>https://vimeo.com/728032035/2ac434b817</nowiki> |- |<nowiki>https://www.tcitech.com.tw/</nowiki> |- |另一個相似的 |- |何震寰 |"轉傳前前社長曾梓峰老師的想法如下: 面臨淨零時代巨大的翻轉,咱們需要的,已經是打造一個行動的時代,不是理念宣傳和交流的時代。 我是很簡單認為,只有積極發展與建築創新減碳(氣候中和)的「具體行動的支持」與「創新經驗的積累」,才能夠讓我們這個專業在永續行列中覺醒(甦醒)過來。 建改社因此能做的,就是以「淨零」作為標的,以真正的「減碳」實驗行動的鼓吹,以「新亞洲包浩斯」(New Asia Bauhaus)的詮釋來接軌國際,強烈要求政府支持推動「亞熱帶領航的建築設計與營建行動」。政府部門的營建預算,選擇小案子開始,就來集體推動與促成。採取多層次的競賽模式(從概念競圖、方案競圖、設計競圖….),來吸引大家的參與。建改社就是應該直接去倡議這種行動。 有了這個propaganda的行動平台,大家要來談建築的永續,才有焦點,才有令人興奮的對話和刺激" |- | colspan="1" rowspan="10" |Mike |"這個好,切斷競圖 ""業績"" 壟斷的局面 |- |也些業績根本就是垃圾,不斷累積那種業績,大者恆大,完全不給新創機會 |- |<nowiki>https://www.horstconstruction.com/news-and-blog/cd-milestones-30-60-90/</nowiki> |- |美國工程上都是 30 60 90 |- |RIBA是 stage A-K |- |"個人覺得 RIBA比較貼切明確,stage A-K分段成簽約的內容及執行的要件。 才不會合約一套,執行一套,兩者不連動。" |- |A-K把該做的事項條列細分,也把事項進入工程前和後的分水嶺指示出來。不像是台灣會因為你是建築師,所以從A-K都百分之百的責任,然後責任範圍很抽象。 |- | |- |RIBA明確訂出 案件評估也是業務,要簽約給錢 |- |"競圖也明確說出要提交到甚麼stage 台灣不管大小案,報告書印的超多,都要你幾乎到基設那樣才能投標。" |- | colspan="1" rowspan="7" |2023.11.16 (四) | colspan="1" rowspan="6" |Mike |這個真的可以釐清很多合約一套,實際工作上delivery 又一套的亂象。我很不喜歡被業主的優勢解釋權力的合約各說各話。 |- |RIBA A-k 像是menu,有價碼表 |- |RIBA 1 學歷做什麼工作,受什麼訓練,薪資待遇 |- |RIBA 1 是BA . part 2 diploma or MA |- |Part 3 要考到part 2 再去上課學合約和營建 |- |教育,工作內容,合約都有framework |- |高百慶 |"以成立時最初的觀念來談的話,建改的永續性是由設計環境決定,而非建改社本身。 以社會的角度來談的話,「改」本身就存在「永續性」。目標上,「改什麼」可以討論永續性中階段性任務。執行上,「如何改」可以討論手法上的拿揑。" |- |2024.01.21 (日) | colspan="1" |張清華 |@何震寰Jen-Hwang Ho 上次提到討論永續的議題,若建改社可以積極面對,尤其可一起討論 有關2024起公共工程(含勞務採購)要揭露碳排,匯集所有我們關心的問題向工程會提出我們的建議? |- | colspan="1" rowspan="30" |2024.01.24 (三) | colspan="1" rowspan="5" |Mike |請問有沒有個資料庫 都把材料的低碳參數都整理好 提供下載使用? |- |結構用材使用低碳排水泥 可以達到節能減碳?會達到哪個等級? |- |結構其實佔了最主要的減碳效果 |- |而且,這樣看來BIM的使用是基礎發展平台,其實是門檻 |- |BIM + tally Or Revit + dynamo 都需要被認證可用的材料庫 |- | colspan="1" rowspan="2" |Hamalee 李彥頤 |的確 |- |有至少三個大門檻 |- | colspan="1" rowspan="4" |Mike |有資料庫,python 可以讓BIM二次開發 |- |讓至少最基本的結構減碳無痛使用 |- |結構技師算的體積直接轉成碳排就好了 |- |90%以上的建築設計,結構不會太複雜,再加入CLT, 木材就可以解決一半以上的問題 |- |Hamalee 李彥頤 |基準案的對比會變成另一個重點 |- | colspan="1" rowspan="12" |Mike |鋼構是算密度重量,也可以簡單執行 |- |也是綠建材所沒cover的,這樣就把結構的綠建築貢獻加入到體系裡 |- |其他瑣碎的建築材料,基本上是貢獻不大的 |- |使用上節能就envelop 佔比最大 |- |抓大放小才可能推動 |- |而且抓大放小,政府官員才能抓到重點,大家好辦事。 |- |而且和標章脫鉤,不需要混在一起談 |- |目前是材料商跟上了 |- |是太多學者專家在學術主導,和產業脫鉤 |- |@賴人碩 機電是先設計好預估未來能耗去cover,envelop 的不完美喔 |- |所要不在當下減碳目標 |- |更正,要分建築類型看 |- |林欣億 happyi |這是很重要的趨勢 卻又讓我以身為建築師(個人感受)感到煩惱 建築師要一直跟上時代潮流 但常常這得花成本時間理解 建築師好辛苦啊⋯卻也是一直進步的行業 自身矛盾中 |- |Monda pan 潘 |最後的尾聲聽到一段回應: (以下不確定有無誤判 如有請指正: )BERS 建築能校系統 在分數上給了木構造70%的折減率 。 個人見解 BERS很顯然比現行的綠建築標章更優惠 與標章兩者之間的對於建材減碳能力的認知落差如何拉進距離 恐怕是下一階段的重要課題 |- | colspan="1" rowspan="2" |Hamalee 李彥頤 |應該是 木構造可以有七折優惠,但是一般大多為混合構造,所以一般不會到七成(30% off), 但仍可滿足減碳20%以上基準案蘊含碳排密度達成1+等級 |- |而是否會更優惠,要看跟綠建築之間的競合關係了~~ |- |何震寰Jen-Hwang Ho |我關心的是,低碳評估會不會是又一場綠建築?是否能與建築設計共舞,而非絆腳石? (例如評估中認為方方正正且均質的結構系統比較優,但建築設計對此類的認知是大多很不優) |- |Hamalee 李彥頤 |依目前標準,我倒覺得不會~~ 反而我目前遇到的,多數是結構技師保守(並非每個技師都是如陳冠帆那麼厲害~~哈哈),或者是評審委員以及機關的保守。 一般會擔心採用這樣的創新手法,是否有廠商能夠做出來,品質問題 或者是 標章拿不到的問題(這也跟協助評估單位的專業度有關)。 總之<專業 + 整合 + 資訊開放透明 + 產業業整體的提升 = 成功的關鍵 |- | colspan="1" rowspan="36" |2024.01.25 (四) |li-chun Chang |用BIM匡面積 一個粉刷的應對面積範圍可以透過共用參數設定 可以重新組合分類 group面積 需要公部門制定有共識的參數資料庫 |- |林欣億 |目前碳排在結構上的設計做調整比較有效改善,還是相同結構下,用低碳排材料可降低? |- | colspan="1" rowspan="10" |li-chun Chang |結構設計上利用BIM去優化 減少浪費的使用 降低成本 也減少碳排 |- |利用BIM 詳算是可以行得通 只要模型互動溝通的流程是即時交換 |- |水泥混凝土的生產減碳。比建築師設計上貢獻的更大 不是建築師設計能達到的 |- |先理解目前一般建築平均的內涵炭量是多少 再談要怎麼降碳排 要設多少的標準減碳 目標值 |- |Envelope設計直接對能效有幫助 建造設計envelope時的構造和材料以生產過程碳排少的當選擇 |- |建立cobies系統料庫 對設計上選擇碳排少的材料高低配組合 對碳盤查這件事 可以提早到設計階段先評估 |- |台灣對LNG的發電未來是重大政策 先著手從LNG裡去除碳後 再去燃燒發電 |- |LNG是目前運輸上 碳排量最有效率的來源 |- |LEED裡的 site ,brown field 再利用 搭配 car pool等等的安排類似 |- |與碳有關的 建築設計prerequisites如何設定的有道理,像是在引導?公共工程都靠規範指標在drive |- | colspan="1" rowspan="3" |林欣億 |曾老師說的真好! |- |若新建案結構是影響碳排最大比例,地震帶和非地震帶的國家,是否碳排影響的差異,各國間的碳排指標是否會有顯著不同?這樣是否對地震帶結構影響大? |- |(先拋出想法,不一定今天討論) |- | colspan="1" rowspan="2" |吳宜晏 |法令定目標,但方法要開放 重視生產減碳過程,並非只用結果(數字)限制想像 檢視的系統需要與世界連結 |- |1、可循過去與臺灣建築學會合作"///建築師執業規章與國際接軌"模式,針對此議題開啟更多專業研究及討論,作為倡議及行動的文本。 2、建立創新得分系統突破因此建立案例。 |- |li-chun Chang |LEED或EEWH其實cover綠建材的使用很多 但是沒有專門對應到碳排的檢討 或許檢討下去就知道有達到多少的碳排盤點 cuk-jwqs-vfk |- | colspan="1" rowspan="6" |吳宜晏 / 建走大叔 |回想起三年前因疫情,減少國旅流動半年後,綠島海龜大量回流的新聞 |- |我當時就覺得地球其實沒這麼脆弱 |- |就停止活動半年就好 |- |什麼減碳永續都是商人的玩意 |- |背後有多大的利益在交替著 |- |眼前所看到的都不是真的其實... |- | colspan="1" rowspan="12" |Mike |從LEED開始就是了呀 |- |因此營建,建材,設計 施工內容要更細緻,材料要無毒可回收,設計師要去考LEED |- |以上都要LEED的協會去認證 |- |綠經濟 |- |ESG是綠建築永續之外,拉高視野範圍到Social responsibility , Governance |- |E和建築還比較有關聯, S 有點關聯,G就再少一點 |- |Apple 那種跨國企業很早就在要求供應鏈配合 Zara 集團也是 |- |要綠的產線,能源,無毒排出到環境 不可用童工 員工福利等等 |- |辦公室設計規劃就滿能體現這些要求,不然在國際產業鏈的本土或外商不能租來用,會被audit |- |雙北2025辦公室新建面積約有50萬平方米,都需要有ESG, 設計規劃時不能不做。廠房更是如此。 |- |這種policy 下來,很多東西要evolve |- |最後就變economic 層次,政府就趕快推ESG |- | colspan="1" rowspan="10" |2024.01.26 (五) | colspan="1" rowspan="2" |何震寰Jen-Hwang Ho |轉知梓峰老師訊息如下 |- |有關於淨零時代的建築專業,我們有沒有可能進一步讓建改社走出去?不要變成療傷取暖的團體,而是積極社會提振的能量團體。 我有下列想法,看看是否有一些可能: 1、認同也積極建築專業參與氣候變遷下「追求氣候中和的減碳行動」。 2、要求追求社會最大效益的社會共創(社會最大效益的開放性定義)。 3、建立最大效益共創的權益關係人網絡系統(創造最大效益不會只有建築師,而是結合營造廠、業主、供應商等等一起來) 4、要求與建築和營建有關氣候中和「公共政策」制訂的開放性參與。 5、要求建築界減碳行動的國際接軌(行動、制度脈絡、績效、組織合作與對話)。 6、相關法令與制度權益關係人開放性諮商的強制規則(參與權益關係人分母的放大)。 7、需要有立法委員的支持(不只一人,不只一黨),需要立法院的夥伴。 8、不需要太快連結所謂的「行政部門進步的公務員」,他們太快的介入,只會讓事情最後被和稀泥,大家被迫太快接受表象的折衷。 我們因此需要一次具有公共性的集會(例如關切這個主題的公聽會、記者會),準備一份簡單的宣言和主張,建立聯盟形成「遊說團體」(我很好奇,我跟太多人討論,大家都認為林憲德這個主張有問題,認為建研所有問題,可是就是大家都下私下mermer)。我們需要打造一個開放性、讓人不用害怕,可以暢所欲言的舞台。我們需要打造一個可以讓有心人結合的行動舞台。 |- | colspan="1" rowspan="7" |Mike |那個德國的分階段 定義能源減碳的工作內容拆分 |- |和RIBA用STAGE的方式拆分工作內容有雷同之處 也提到每個STAGE應該要專業收費及拒絕無限上綱的工作要求 |- |無限上綱 業主自己解釋合約 或是有些建築師也是自己膨脹加碼送業主 |- |用分stage 分階段定義工作權責及應收帳款 |- |@Moore Forma好用嗎? |- |Rhino 8 和 forma,有新亮點,類似sketch up 即時拉伸功能 |- |forma直接能算carbon 分析 |- |Moore |還可以,我還在多案運用中 |- | colspan="1" rowspan="2" |2024.01.31 (日) | colspan="1" rowspan="2" |曾梓峰 |德國2030建築部門落實氣候中和政策「能源與減碳控制」引導模式分析_faa9bf8d6c9d487ab74f6091426b9e5b.pdf |- |上次線上會議跟大家報告了德國在邁向氣候中和(台灣所謂的淨零),在建築部門的一些做法。提供書面資料,給大家參考! |- | | | |}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