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台灣2030人居環境願景」:修訂歷史
說明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檢視此頁面的日誌
篩選修訂
展開
合併
結束日期:
標籤
搜尋:
wikieditor(隱藏的標籤)
已被回退
手動回退
新重新導向
替換
清空
視覺化編輯
視覺化編輯器:已切換
顯示修訂
比對選擇的版本差異:選擇要比對修訂版本的單選按鈕並點選底部的按鈕進行比對。
符號說明:
(目前)
= 與最新的修訂版本比對,
(前筆)
= 與前一筆修訂版本比對,
小
= 次要修訂。
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目前
前筆
07:04
2023年3月21日 (二) 07:04
吳佳華
留言
貢獻
13,671位元組
−6
→我們在所有的媒體上看到的建築,要嘛是官員的建築,例如鳥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中國中央電視台,不然最大量的就是開發商的建築,他們佔報紙最大版面的廣告,還有就是設計師們表演性的建築,但是這些與大部分人民的居住生活無關;剩下的就是由居民自己找小包工頭蓋的房子,當人們放棄傳統面對新的生活和新的建築工法,專業知識又無法進入這領域時,只能靠以訛傳訛的經驗蓋房子,這種不堪的房子主宰了台灣大部份的人居環境,如果由一般大眾用嘗試錯誤的方式積累經驗,得花好幾代人才能出現像樣的房子,為什麼
復原
標籤
:
視覺化編輯
目前
前筆
07:01
2023年3月21日 (二) 07:01
吳佳華
留言
貢獻
13,677位元組
+13,677
台灣2030人居環境願景
標籤
:
視覺化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