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強迫症的成因說明」:修訂歷史

出自archiwiki

比對選擇的版本差異:選擇要比對修訂版本的單選按鈕並點選底部的按鈕進行比對。
符號說明:(目前) = 與最新的修訂版本比對,(前筆) = 與前一筆修訂版本比對, = 次要修訂。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 目前前筆 04:162022年11月23日 (三) 04:16RENarch 留言 貢獻 3,395位元組 +3,395 建立內容為「斯德哥爾摩強迫症的成因說明 (暫無處方簽 – 尋求名醫) 褚瑞基 │建改短評_2014/12/21 Rem Koohaas為台北貢獻的高貴建築反映著一股他心中堅定的信念: 「由一名外地人,為遙遠土地上的一塊高貴基地,以不可置信的龐然尺度所做的思辯性投射。」(Rem Koolhass, 2010)他所說的「思辯性投射」就是全球化的動能以及他的「教導」。而政府的態度在面對外在…」的新頁面 標籤視覺化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