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地的校園空間與城鄉建設在數十年間的數次改造浪潮,從幾個切入點概略分述如下。
(一)冬山河親水公園、宜蘭厝、宜蘭開放校園
1994年日本知名設計團隊象設計集團設計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完工落成,此工程的成功經驗,開啟了縣市政府援引專業空間團隊打造公共空間的起點,也鼓舞了後繼許多有熱情的建築師投入宜蘭進行專業實踐進而百花齊放。在此之後,由宜蘭縣政府與民間力量共同催生下,「宜蘭厝」與「開放校園」運動浮現,訴求「在地材料建造」、「風土建築」,扶植「在地建築師」、導入「社區總體營造」、「新思維校園」,使各地由下而上發生,達到宜蘭建築地景風貌的改變。
(二)921震災之後的新校園運動
1999年921地震在全臺造成建築損壞,多達1,546所各級學校受損,其中293校需要重建。重建籌備過程中,在許多有志之士努力下,促成教育部於隔年5月推動「新校園運動」,定義校園重建改造的目標,除了復原既有功能,更要以新思維重建且超越既有校園空間。同時也透過遴選建築師的制度之建立、評選過程事先公開評審團名單及建立尊重專業的對話機制、工程發包採用最有利標等積極措施,吸引了眾多有熱情、有理念的建築師投入,使重建後的校園呈現立竿見影的嶄新風貌。
(三)社區總體營造到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
文建會自1994年起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鼓勵社區居民成為空間主體,對所處生活環境與社區以從下而上方式,主動規劃並參與決策過程。1997年經學界重要人士鼓吹並結合當時營建署長黃南淵,說服政府將原本2年100億的擴大公共投資,轉型成為城鄉風貌改造運動,開啟歷時至今十餘年的「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成為各縣市之中從城市到鄉村各地建設或空間改造的重要來源。
(四)國際競圖系列
近期的國際競圖,由2003年台灣觀光局所主辦的「地景系列」與「門戶系列」徵件,是台灣首次盛大舉辦的國際競圖,為後續一連串各地的國際競圖揭開序幕。「地景系列」包括日月潭、阿里山、北海岸、恆春半島。「門戶系列」包括中正機場、台北車站、基隆海洋廣場、台南安平港與高雄港碼頭等重要門戶,以國際一流水準的空間意象重塑與設施整備為策略,使達成《2008觀光客倍增計畫》之整體目標。
地景與門戶系列的淵源可溯及游錫堃擔任宜蘭縣長期間,承繼陳定南前縣長的公共建設品質提升政策,對宜蘭建設提出全方位與具備遠景的環境論述與政策,此「宜蘭經驗」的成功,而後成為游錫堃行政院長任內提出六年國發計畫中相關公共環境改造的基礎。
此二系列中值得一提的,團紀彥建築設計事務所作品分別於兩系列中皆有獲選,〈向山行政暨遊客中心〉( 2011)、〈桃機第一航廈〉( 2013),巧妙地將國際建築師的才華結合在地脈絡,揉合而成屬於在地而非外來文化強制置入的建築基型,深具國際競圖如何貼合在地的意義。歷經多年艱辛過程,兩案之設計與施工品質均達到計畫預期的國際水準且撼動人心,為此系列扮演錨定的作用。
自地景系列、門戶系列後掀起了全國各地國際競圖風潮,依據建築師雜誌所做統計,從二〇〇四年到二〇一七年,台灣共計舉辦卅二件國際競圖,分布從北到南各縣市。過程中雖其中有不少的案件因各種因素中止,至今也完成多案,其中規模較大的包括〈北部流行音樂中心〉(RUR Architecture PC 建築師事務所, 2019)、〈台北藝術中心〉(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 2021)、〈台中國家歌劇院〉(伊東豊雄建築師事務所, 2014)、〈高雄世運主場館, 2009〉(伊東豊雄建築師事務所)、〈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Manuel Alvarez Monteserin Lahoz, 2021)、〈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Mecanoo麥肯諾建築師事務所, 2017)、〈高雄港埠旅運中心〉(Reiser+Umemoto, RUR Architecture DPC, 2022)等,未來尚有2015年完成競圖決選、可望成為世界最大單塔斜張橋的〈淡江大橋〉(Zaha Hadid Architects)值得期待。
國際競圖吸引了國際一流設計團隊,帶來嶄新的設計面貌與大膽創新的觀點,落實為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築空間。然而國際競圖並非一路順風,一系列競圖風潮中曾經激起本土建築師抗議不公、工程過程的曲折與艱辛讓承攬的一線大型營造廠或分包廠商虧損、倒閉與當事人輕生、各案多數承攬營造廠完工後皆表示無意願再來一次、許多案件完工後目前仍處於三方訴訟階段等,這些許多參與其中人士椎心之痛的代價換來國際競圖的效果,隨著各個建築陸續建造完成而逐漸清晰浮現,除了競圖當下每次首獎作品的公布,都對全球建築媒體與建築專業人士之間的討論造成巨大的波瀾,此刻建造完成後置入全球建築設計場域中檢視,每件都是擲地有聲的重量級作品。以北中南三件大型劇場建築為例,台中歌劇院的Minimal Surface複雜連續曲面混凝土承重結構系統為全球首創,巧妙將「一道牆面區隔兩側空間」之奧義,完美結合於歌劇院中處處可見空間二元劃分模式,以及將此類立體十字管狀Minimal Surface結合於歌劇院立體十字型機能空間特徵。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榕樹樹蔭的概念進行各廳空間邊界融合相連,成為全球單一最大屋頂劇場,其曲面地形廣場銜接地景翻轉了歌劇院過往的神聖性。台北藝術中心的後台前室翻轉對調與打開,讓外部動線穿入一窺堂奧,以及二合一可變舞台,幾乎是在建築中展現了魔術手法。這三案無論置於國內領域中,或全球平台上,或建築史脈絡下解讀,都是經典而前瞻性的時代里程碑,台灣大眾何其有幸,可以與眾多世紀傑作共處在如此相近的城市距離中,這些國際競圖建築的完成,也印證本地各方團隊的優異能力,以及過程中所有團隊的用心。
(五)當代的空間改造行動
國家重大建設計畫與地方特定空間改造息息相關,將過去重大計畫以歷史時序展開,大略包含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十四項建設、六年國建、新十大建設、愛臺十二建設、及當前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等,值得注意的,前瞻計畫除了將延續多年的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項目列入國家級計畫之中,同時也列入許多建築空間興建與改造項目,諸如內政部推動都市更新、社會住宅與城鄉風貌改造、城鎮之心工程計畫等、教育部補助各級學校中央廚房改善計畫、大學宿舍整體改善計畫、閱讀植根與空間改造計畫、設計研究院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公共圖書館閱讀環境與設備升級實施計畫等。此類計畫多半具有輔導機制與審查機制,透過優質且真正具備專業的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進行多次重複檢驗與建議,讓設計團隊除了避免疏漏,也以更寬廣視野發展設計的可能性,使設計品質得以強化提升並符合計畫設定目標。
縣市地方政府亦運用國家資源,大幅度提高了在地空間再造案件數量與品質,除了各縣市學校、圖書館、美術館、里民中心、運動中心、停車場等提升生活品質的基礎建設外,有更多特定在地項目,如桃園乙未公園、台中綠川開蓋及鐵道綠空、新竹舊城與公園及護城河及城市公共空間、新竹新校園運動2.0、高雄愛河水岸與高雄港區碼頭、屏東縣民公園等。
國家計畫將地方城鄉建設納入國家計畫,各縣市提案至中央層級爭取補助並相互較勁,這樣的模式改變了過去地方建設僅在地方層級決策的狀態,有效提升了許多案例的設計品質。然而,此模式也與從下而上的社區營造運動精神某種程度相左,削弱了在地專業的培植成長。
承繼過去自宜蘭經驗與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伴隨著國家重大計畫推展與關鍵推動人物的工作職務轉換,以及過程中專業界學界與民間的各路人馬分別發動與相互影響激盪與加乘放大效果,彷彿風起雲湧的多線發展。至此際,催生優質公共建設的風潮在各地已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