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者:孫啓榕
臉書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3507139896283/
公宅爭議是真理由還是假虛偽?
2016/05/19蘋果日報
作者:詹竣傑(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執行秘書)
最近,北市公共住宅引起軒然大波,文山、信義、萬華等區群起發動對於公宅的不滿,透過媒體與新聞等不斷放送,甚至更於公聽會現場撒冥紙 等,似乎公宅成為人人喊打的嫌惡設施;但弔詭的是,推動居住正義不是全民共識?高房價不是民怨之首嗎?回頭仔細看訴求,真是如此?
議員們和里長們,應該以相同的理由要求台北市所有的開發建設,而不是吃政府豆腐。政府蓋社會住宅就是為了照顧大家,具體的執行,需要大家的監督。不然,大家的房子,只要空置的都願意整理好打五折然後長期租給弱勢嗎?
說穿了,就是怕房價跌,但是又不敢承認,只好講一堆虛偽的理由,這些理由,正是證明台灣「虛耗空轉」的事實。對於房地產,如果是自住,房價高低與你何干,出售後也無法換到更好的地方;如果是投資,本來就有賺有賠,賺好幾倍怎麼不說稅太低,有下跌疑慮就說世界毀滅?綜觀反對的理由,總歸有下列幾點:
1.區域要平均?部分區域公宅比較多,是都市發展的問題,不然議員應該發起一人一信,跨區換空地,或把人強制平均,不要只喊喊「要平均」的口號,拿出具體作為。有些地區更是過往蓋了很多國宅的地方,以前政府用便宜價格賣給你就不說話,現在要蓋給其他人就說影響沉重?
2.要公園不要社宅?都市計畫本來就有規劃該地的需求,再者,公園最後只造成周邊房地產上漲是不需要再研究的事情,如果只是希望活動空間變多,那公宅的地面層和開放空間綠化不就能解決?
3.交通壅擠不應多蓋?塞車問題很複雜,為什麼不說可能是居民購置過多車輛引起?都市規劃的交通本來就有一定的規劃。如果多蓋房子會造成交通影響,那我建議議員發起「禁發建照」、「容獎全廢」。
4.衝擊房市?社宅是居住照顧的一環,跟房地產市場價格沒關。老話一句,自住房價高低無關,投資有賺有賠。房價漲就利潤放口袋,房價跌就哭天喊地。
5.景觀權、日照權如果是蓋得太高或太滿,比較值得討論。但大家要回應的問題,是「台北市公共住宅存量不足」,因此適度的放寬是必要的。老話一句,如果大家真那麼在意,那請督促議員們以後所有建設全部統一視之。
6.I-voting是萬靈丹?公共政策應該是理性的討論取得共識,而不是以多少人贊成,然後「少數服從多數」的暴力輾壓。以前ubike和捷運也很多人反對,但今天卻是競相爭取的建設。故可知,社會氛圍可以改變的,但應該要理性永續思考公共住宅對社會發展的意義。
最後,若單純是談規劃設計和管理營運,既有北市已完成的案例大家自有公評,應秉持公共政策的理性討論,而不是以理由掩蓋虛偽的事實。從公宅政策的爭議,我們看到的是想抓到機會想反擊柯市長的民代,還有以「房產」、「歧視」貫穿的部分市民。這不正是「空轉虛耗」的具體實踐嗎?我們大家應該積極思考居住的意義,推動社會住宅只是讓大家安居樂業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