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公共競圖制度的回顧與反思
文:吳佳欣
這是一篇用我個人觀點來看屬於台電一般建築工程競圖執行的制度,不足以代表台電眾多工程中的各面向,只是希望可以拋磚引玉讓台電其他工程也可以參考;台電的工程有三大類型,分別為興建電廠、設置輸變電線路及新建一般建築物,這三大類型都有各自的委託設計發包單位和辦理工程發包的施工處,大部分的工程都是由施工處自辦監造,營建處(目前我服務的單位)是負責一般建築委託設計服務案的發包單位,轄下有綜合施工處辦理施工監造部分,營建處有許多具建築師、結構技師、土木技師之同仁,為保有同仁的核心技術能力,所以較單純或工程金額較低的案子,會選擇自辦設計來增進同仁的專業技能,為確保施工品質,綜合施工處皆自行監造,這樣一條鞭的制度,在台電其他工程單位也都人力允許的條件下,多年來一直堅持著,確保台電工程的施工品質,因為穩定供電是我們首要任務。
先說說自己,進入台電是二十幾年前的事,前十年待在施工單位,從事發包工程和現場監造的工作,經過十年在工地大小聲與工地老師傅搏感情的日子,累積了一些工程施工經驗後,換到以設計為主的單位營建處,開始有發包委託技術服務標案的機會,在前輩的「傳承」下,循著前例和秉持安全的方式完成了幾個委託建築師設計的案子,沒有太好也沒有太壞,就是一份工作、一份合約執行的過程。
天時與地利
從 2012 年說起的話,那是台電最黑暗的一年,在政府推動油電雙漲的政策之下,台電頓時成了過街老鼠,台電對外服務的單位有制服,但當時很多同仁都不敢穿制服出去,也不敢跟人說「我在台電工作」。 當時的黃重球董事長覺得:「台電長久專注本業,缺少了人文素養和社會溫度,台電是一間歷史悠久又充滿底蘊的公司,希望藉由文化深度的展現,使台電能以更親近民眾的方式,提供電力的需求」也因此開始正視與社會溝通的重要性。在台電世代交替下,慢慢地有許多年輕人加入,帶來許多新的刺激和想法,我們六年級生也開始擔任起一些能跟高層建言的職務,這是天時; 2016 年黃前董事長決定從台電大樓門面改變起,因最立竿見影,於是由營建處推出藝術環境改造計畫,當家的董事長不再相信大門口前那排擋煞的松柏和守在衙門前的一對石獅子,「風水」已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而是要「打開台電」,於是打開總部大樓內部大廳和大門前的廣場,延續羅斯福路的人潮,是台電開始對四周民眾友善招手的第一步,當早上的晨光、午後的暖陽、夜晚的黃燈,映在這或坐或臥大大小小人的身上時,我們明白台電已不再是衙門,這是地利;再來連續幾年,有了公共藝術的點亮十三層、連續三年文資特展、電幻1號所落成、台電文創的成立等,都呈現著台電不一樣的各面貌
主動讓台電不一樣
當裡裡外外開始有一點改變,慢慢地營建處在一種可以讓台電來點「不一樣」氣氛下,開始思考如何讓更多好建築師願意來投標台電設計技服案,剛好有了訓練所綜合大樓的新建案,這是個重要的開始;訓練所為綜合大樓的使用單位,發包設計技術服務案的我們和未來使用的他們,從一開始就有充分的溝通,使用單位對於教學、辦公和活動空間有非常多想像,對位在新北烏來地區的訓練所基地有著深厚的情感,所以雙方有了熱情的開始,營建處將這份想像和情感轉化為招標文件上需求書的語言,因我們也有設計的能力,所以就如同一個轉化器,溝通和轉化使用單位和建築師彼此的語言,不是照單全收的複製貼上,而是讓使用單位盡情說出自己想法之後,由營建處找出使用單位潛意識內共識的議題,因本處建築專業被信任,而先有了初期規劃,在評估的過程就一併思考怎麼解這個題目,排除建築師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在分析評估整合下擬定出清晰可被執行的定性定量需求文字,讓投標建築師可以一目了然,這是一個關鍵。
當有了熱情的開始,找評選委員是另一個關鍵,從以前營建處一直都是由工程會的專家學者名單中遴選,是以「出席率」和「配合度」高的委員為優先考量,許多委員都是評選當天才第一次見面,根本不知道委員真正的能力和專長在哪,於是重新思考,怎放得下心把案子交給一群「未知」的委員;在經過營建處內部討論和高層信任後,希望避免為符合表面上的公平,而未能依照各案的挑戰而找尋適合的評審委員,決定用採購法中「推薦名單」的方式,找尋建築業界專業、被信賴的建築師來當委員,其組成也包含實務經驗、學界歷練、美學設計、老中青年齡層等面向;在第一次的評選會議中,就收到委員們相當多正向的回饋,包含提高其他名次的獎勵金、在需求書上用有溫度的文字寫出願景、定位、機能和基地的情感,對於環境氛圍及空間需求上用中性的文字及量化的數字呈現;後來在文字的提升後,也主動邀請委員直接至基地現場走一遍,真正感受我們所說的一切,對基地的了解才是最真實,對來競圖的建築師也才最公平。
接著辦了現場的公開說明會,使用單位和發包單位的最高長官都出席與會,不但直接回答建築師的問題,更讓建築師感受到台電辦這案子的重視,讓建築師知道未來的業主是怎樣的態樣。也在這樣說明會的溝通中,改變了招標條件,也相對延長合宜的等標期,讓外界明白營建處是有彈性、可溝通及公正透明的發包單位,絕對沒有內定的黑箱,幫建築師排出可能的陷阱是我們一直在克服的課題,外界對營建處的善意、積極和尊重專業印象就在這樣的場合有了好的開始。
在這樣的氛圍下,有九家建築師來投標,實在是受寵若驚,還真希望有九塊地可將這些方案都蓋出來;於是委員們試圖在評選的過程中,依採購法的框架中找到比較彈性的作法,其中「序位法」是基本規則,依照此流程可以安心的把評選完成,選出個「一翻兩瞪眼」的第一名,但很可能選出一個未來難符合甲方需求的建築師,變成一段痛苦的婚姻,所以評選委員們做了一個重大的突破,採「分階段評選」,在彼此先不討論的方式進行前幾輪的投票,篩選出最佳的三名, 再讓每位評審針對這三名都能提出各作品的優缺點,跟內部委員說明會帶來的可能跟挑戰,並提出對未來發展是否有前瞻看法,討論哪一個提案能給台電未來至少二十年的願景,內部委員的層級都是副處長以上,可以提出具代表性單位的看法和考量,在評選時就能直接溝通,外部委員不但依其專業回覆意見,更能換位思考針對台電的需求進行交流,不會出現外部委員將自己的意志力,強加在發包使用單位上之情形,造成競圖後的結果是不知該怎麼往前走的窘境,企圖在評選結果的後續執行上能順利接軌,更確認各提案內容未來之可行性,於是委員們有一個共識度極高的第一名,讓我們開始了和建築師一段美好得姻緣。
雖然選出了第一名,但實在覺得其他的八家都值得被看見,所以開始有了辦一場公開競圖內容的想法,經獲得參賽九家的同意,勇敢的舉辦了「翻轉.育電域」展覽,秀出這九家的報告書和影片,同時也在三位外聘委員的同意支持下舉辦一場評圖後的交流會,讓委員們說說每個案子的特色,讓所參賽的建築師有機會可以彼此切磋,台電更想跟外界說這是經得起檢視的競圖過程,只要有能力的建築師都歡迎再來,也讓台電內部同仁知道大家共同記憶的訓練所未來就要不一樣了,最後也將整個過程、九家方案完整用文字和照片記錄於欣建築和《ta》雜誌,期待對台電和公共工程的競圖踏出一小步。
建立合理的契約精神
踏出這一步後,接續的一些案子依循這個操作模式,慢慢出現效應,漸入佳境,當然每個案子都有磨合期,但台電的合約會盡量做到依循工程會的公版,各單位因工程屬性不同,可自行訂定條款在「需求書」內容中,但合約優先順序是後於契約和投標須知,故正本契約的精神還是工程會公版的框架下,在額外增加補充的部份,會以不造成甲方霸王條款為思考方向,技術費用採用建造百分比法之計算方式,保障建築師在認真設計的付出下,只要工程預算編列合理,相對應所增加的技術服務費也是台電該給付的,不再以工程決標價來打折扣,不因營造廠低價搶標而降低到建築師的服務費;也少用總包價法,雖然這是一個「方便」的方法,好估算好計價又不會超出預算,但當中有著不是很公平的機制,身受其苦的建築師不在少數:工程會中可以設項給價的項目,都按實編列合宜合理的費用,並事先排出可能的陷阱,一但出現預期外的事項,會盡量站在建築師的立場來思考,在合於契約的規定下契約變更給建築師,在合約中需懲罰性違約金和扣款的部分,會事先提醒建築師相關規定,盡量預防避免產生,因我們相信每一位有心從事公共工程的建築師,都是本著想讓環境更好的初衷而來,罰錢就不是彼此雙方願意的;因為營建處自己也做設計也請領執照,所以懂得這一切的酸甜苦辣,也因為我們是台電的員工,懂得公司內部的習慣和文化,台電是廣義的公務人員必須遵守所有採購法上所有規定,身為轉化器的我們,一直在這來來回回穿梭,取得最佳的溝通狀態。
台電的工程為確保施工品質,大部分都是自行監造,所以成立非常多施工處,分佈在台灣北中南各地,來因應各地上山下海的各類工程,也因施工處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有著建機電結各種人才,除品管工程師是基本資格外,許多同仁也具備技師建築師的資格;施工處在初期成案時概估工程的預算,是整個案子預算籌措和技服費用編列的依據,也因每案預算編列的基準,會依近期的工程決標金額回饋,並做滾動調整修正,較能反映真實的市場行情,讓建築師的設計更有足夠預算,可以執行設計想法,也可避免設計完成後需要「減項」的操作模式;也因為自行監造,台電確認品質的方式就是「按圖施工」,這對建築師也是一項考驗,在審查工程發包書圖中會要求圖面的準確度和各面向的細部,為的就是可要求施工廠商精準做出建築師的設計,這讓沒有足夠監造人力的建築師事務所,不但可以不用負擔這部分的工作,也讓建築師得以信任地交給台電自行監造,應也是吸引建築師來投標台電案子一個誘因。
結語
營建處在競圖上的小小的成果,雖僅是台電眾多案子中的滄海一粟,更遑論在公共工程中的影響,期望的,不是驚鴻一瞥的短暫火花;初衷只為找到適合的建築師和盡我自己工作上的本分,在採購法的框架下試圖執行這樣的彈性,慢慢有一些效應,是否能拋磚引玉,是在於多少人願意承擔一些未知風險的勇氣,若每次的競圖的過程都可以學到一些事情,讓台電和競圖環境都能好一點,以良善公平為出發點,相信將可一起享受一個更健全和有希望的未來。
(原文收錄於台灣建築學會雜誌第109期,2023年1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