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改社引領的建築改革運動回顧

出自archiwiki

建改社引領的建築改革運動回顧

(原文刊登於建築雜誌第116期,2024.10.20發行)

文:何震寰/建築改革社第九屆社長、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

圖:建築改革社

一、建改社的由來

建改社前身

建改社的由來,簡言之是921地震後,一群年輕建築師參與重建而大多受挫於多重行政、採購制度,誘發了建築師參與公共議題的公共討論,成立了「新校園運動合作社」,以集體之力抵禦制度問題,此為建改社的前身(2000-2006)。平行地,建改社的發展歷史初期伴隨著三件重要事件。其一,在921地震不久前採購法開始上路(1999.05.27),開啟了公開評選機制,改變了過去機關直接委託建築師的模式,年輕建築師得以透過公開評選來參與競圖。其二,工程會成立(1995.07.20),成為中央統籌公共工程之主管行政機關。其三,則是如前述921地震後的重建工程與新校園運動及「新校園運動合作社」。2005年末是自新校園運動後新興作法開始遭遇挫敗的關鍵點,鳳山國中事件引發對過去幾年新校園運動的質疑,新的做法不再一帆風順,加上2004年9月徐岩奇因公共工程合約問題串聯全國建築師連署改革,以往聊備一格的建築師委任合約開始被嚴肅看待,這些因素綜合性地激起成員們的危機意識,在核心人物呂欽文等人的積極奔走之下,促成建改社進行社團法人登記並於2007年正式成立,至今成為諸多建築事務改革行動的領航團體。

建築運動之歷史脈絡

放入全球建築運動之歷史脈絡來看,行業團體與運動浪潮的關係高度相關,工業革命後多次的運動,用來對抗工業化大量生產的粗製濫造,如英國藝術與工藝運動、德國工藝聯盟及包浩斯等,都因某個團體與眾人齊聚共同發聲,而促成運動的湧現。二十世紀以降,現代主義、代謝派、後現代、解構等重要運動都帶有改革前期主流運動中缺失的性格。運動之所以形成,總對抗著既有過去的某種問題。若盤點台灣歷史上曾經出現建築集體性運動,新校園運動與隨之而來的建改運動,想必是當中最為強勁的一支,其對抗的是公共工程的一致化規定下,所衍生建築師、機關與施工者在執行建築之間的叢生弊病。有趣地,其他國家似不見類似的建築改革團體,主因無非該國的建築公會就已滿足功能。另一個歷史因素,自1987年台灣解嚴後,社會氛圍的自由開放與民主意識,陸續出現各領域的改革團體,如教改會、司改會、檢改會、醫改會等,雖非第一時間,但建改社也隨著走上這股改革潮流。

二、建改社的重要倡議與行動及改革成果

重要倡議與改革行動

新校園運動合作社時期到建改社成立後,呂欽文是其間的重要靈魂人物,在前三任有高度的社長(陳邁、陳柏森、曾旭正)任內,扮演核心執行者的角色,發展過程中引導團隊走上正確的方向。他主筆擬定建改社宗旨為『團結所有關注建築發展的社會力量,透過集體的行動「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提昇建築教育」,以共創美好環境。』及擬定了五大任務目標,包括「1.鼓勵建築專業者自我反省,健全環境設計專業之素質、2.改善建築專業之工作環境,鼓舞環境設計潛能之發展、3.建立實務與學術交流平台,共同深化專業價值與知能、4.關心政府之建築政策法令,提供建言並推動法令修訂、5.聯合關懷環境品質之團體,提昇環境美學與國民素質。」其重要性至今仍作為建改社討論事務的判斷準據。

建築改革的議題繁瑣複雜,隨著時間發展中個案問題的反覆陸續出現,改革主軸容易失焦或歸零重來。為了各方容易聚焦並集中改革力量,於徐岩奇社長任內(2017-2019)將建改社推動採購修法外的大小問題統整歸納,將改革力量聚焦於「五大改革議題」(接續楊天柱建築師整理成果),包含:1.推動工程最有利標、2.修訂契約範本、3.評選制度改革、4.監造與監工分際、5.設計監造服務費提高。五大議題的聚焦,使各自有進程,雖之後各自遇到瓶頸仍可持續使力於主軸上使逐步突破。

此外,建改社一貫的倡議與關懷也包含「採購法改革」、「建築教育學用」、「年輕世代」、「木構」、「永續」、「景觀法」、「國際接軌」、「國際競圖」、「建築師執業型態」、「都市更新」、「社會住宅」等,以及過去因應時事浮現的特定議題「異質最低標」、「統包犧牲建築文化」、「綁標」、「營造文化」、「大巨蛋」、「建築案遭首長任意中止」、「危老都更」、「晶華城容積率」等。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的「公會選舉」,為改變長期公會問題,建改社以呂欽文為首,於2012年開始連續三屆號召青壯派傑出建築師,組成團隊競逐台北市建築師公會選舉,透過此宣示性的行動,企圖展現積極投入實際改革的態度。雖因種種因素未果,但已為當時台北公會的沉悶抑鬱氛圍注入一股新氣息。

在眾人累積多年能量集中於中央政府層級完成了2019年採購法修法後,曾梓峰社長任內(2019-2021)企圖找出不同時代的不同策略,透過「社會對話」作為一種建築改革的進路,尋求整體建築環境的翻轉。與年輕世代、大學、不同政府部門、不同專業團體的對話,成為當時的重點,此也開啟後繼者以更大幅度與外界對話的態度。近年內實際的執行方法則持續以發文給各處機關以表達訴求「錯誤樣態糾正」,目前仍持續發文提醒建議招標機關在標案設定中的不合理處,同時賴人碩任內建立發文SOP,並串聯友善的機關、工程會、全建會等,全建會,使倡議能實質發揮效果。長期下來,機關方面也對建改社有所期待,讓機關的變革能據以實施。

具體改革成果

於前三任社長任內,建改社逐漸找到建改的政府對話單位,首任社長陳邁以其超然地位敲開了政府溝通的大門;第二任社長陳柏森因建築師背景在工程會副主委任內,執行諸多對建築師對等合理的契約條款改善;第三任社長曾旭正教授橫跨學術與政府機構,且為新校園運動重要舵手之一;第四任社長呂欽文在建改社初期的組織與謀畫,錨定了採購法修法的方向,讓曾光宗社長任內(2015-2017)的建改社走上改革大幅啟動的道路。此際也開始與長期關心藝文領域的吳思瑤立委建立共同陣線,經過多年努力,在2019年徐岩奇社長任內達成採購法中的部分條文修正。

此刻回顧,可辨別出五大議題中各種細項的具體進步,包括1.最有利標:工程長期以來採最低標,營造業長期以低價搶標,用全民的荷包但總是換來低品質的公共空間。採購法修法後可直接採最有利標,以便找到優質廠商。2.契約範本:公共工程的契約中長期以來蘊含許多綿密且細瑣的問題,造成契約雙方的困擾與傷害,此修改包山包海、罰則、及形成剛性對機關有約束力等。2004年徐岩奇發動針對契約範本與修正採購法連署,並發文至工程會,開啟機關重視友善對待建築師。2024年起,呂欽文進入全國公會成為法益召集人,在體制內於此議題上持續努力。3.設計費率:設計費率較過去微幅提升,目前仍努力提升。4.評選公開:評選前公布評審名單、評選後公布成果等。5.採購前期小組:使採購案經過專業協助更臻完善、6.藝文排除採購法、7.裁罰合理比例:避免機關過度裁罰等。

採購法修法之外的其他平行戰線的努力,歷年重要成績有「建築師考試改革」:過去每年通過名額有限,且考題偏離實務、閱卷評分流於主觀,造成有設計能力且熱衷設計實踐的專業者,經常無法通過考試。陳邁先生提倡出題要出實務題目,且領導大家自2006至2007遊說考選部,使考試方法開始改變,加入選擇題及提高錄取率,其間核心推動者張基義、曾光宗老師更遭遇許多補教老師的攻擊質疑學者自肥,如今已成功改革,出題及閱卷能夠讓年輕建築人維持正常工作,也持續累積專業下通過考試,使教考訓用合一。

其次,界定「監造與監工」的區分,亦即設計者承擔設計責任,施工者承擔施工責任,在工程會吳澤成主委任內(陳柏森副主委主導)發布勞務契約範本、明確界定監造不等於監工、監工報表改為監造日誌,避免原本負責設計與施工成果確認的建築師,其角色與負責施工監督、指導施工的專業技師的混淆。另外,「免收履約保證金」目前已明訂勞務委託案,以不收取履約保證金為原則,工程會2024年9月更重申履約保證金如執意收取,非敘明特定理由不得為之。

議題研究與建置「建改維基」資料庫

改革不是號召眾人喊口號就能成功,還必須對爭議議題進行案例分析及研究累積,以作為向外界訴求改革的論證基礎。2022年賴人碩反思改革步調已呈現理想口頭討論多於實質改革行動,以及周而復始地出現新人發現舊有的問題,因而透過整理工作方法,找出實際行動方式,引領建置線上資料庫,使過去與未來各項改革行動與文字紀錄成為網路公開資訊,成為任何人有意啟動某個改革議題的墊腳石,讓年輕成員面對特定議題之初,不必從零開始,讓團隊維持既有改革議題不變,將舊有資訊有效地整理,催生「建改維基」(2022社員大會上線),同時也提倡各家事務所主動累積資料庫,來貢獻建改維基內容,透過集體力量達成集體提升。

此外,方法上也積極尋覓專人研究特定議題,包含「監造與監工」(賴人碩,後成為國際接軌中一章),「工讀或實習」爭議之釐清(周郁森),以回應當時抗議浪潮,後續效應似使爭論平息。「都審審什麼」(王明蘅),界定都審委員審查內容的合理範圍。「錯誤樣態」研究調查建築師於專業服務中,遭遇的不合理情事與不公對待(何震寰),「專任教師參與實務」探討建築系所教授是否應該及如何進行專業實踐,學校專任老師執行業務(何震寰)。另外諸多議題如「輕鋼構設計與施工」、「木構設計方法」、「設計師低薪過勞」、「設計費高低與服務內容差異」、「低碳評估」等議題,雖尚未完成研究得出明確結論,但也開啟了討論過程,期待來日開花結果。

個案聲援與調解

協助特定個案是建改社社會服務工作的一環,個案類型通常是建築師執行業務遇到的不合理對待或錯誤樣態,雖是個案但通常與制度的設計有關,因此,透過個案的調解或釐清,有助於整體制度的導正,避免往後更多人遇到類似問題。此外,藉由個案引起大眾的注意,利用輿論壓力來改正既有制度的缺失,也是建改社著力的方式。過去的個案協助包含2018年聲援「宗邁建築師事務所遭指控綁標」案件,討論建築師與專業廠商之間如何維繫專業且合法、2023年「大直基泰高嘉瑜立委誤解建築師權責事件」,高委員不理解建築師於施工期間的角色任務而有錯誤發言,經多方會議溝通化解,更建立大眾對建築營建事務中複雜分工關係的了解。

2024年「史博館改造爭議事件」,經呂欽文建築師撰文評論引起大眾關注熱潮,曾旭正老師於網路號召匯集各方發言,及常務監事吳宜晏策畫「建改論建」邀請設計單位現場解說,讓本事件印證建築做為普羅與菁英、文資保存、建築設計、新舊世代等建築議題的辯證場域。2024年「欣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資格標遭判不合格」,因投標文件誤用浮水印文件,後經多方協助研議向機關覆議成功。當下正值關注「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於台北客家文化館,遭101懲戒與申誡」,該案喚起建築師於執行業務之際,仍應對於風險保持高度意識,以及機關未經司法判決即可逕行引用法律裁罰建築師的問題。

三、建改社的現在與未來

世代交棒

在各種民間社團之中,世代交替來維持核心成員年輕化,是建改社長期以來的特色,在曾光宗交棒給徐岩奇、曾梓峰到賴人碩兩任中尤其明顯,也使得建改社類似校園中的學生社團,有著快速換血的衝勁,也相對地有經驗累積傳承不易的危機。二十多年觀察下來,建改社成員總是在相對年輕的時刻加入,之後又帶著受到建改思維洗禮後的狀態,在各處的工作崗位上萌芽,讓建改行動遍地開花。

建改OB

建改OB雖不再扮演社務運作的核心,但多數仍持續在建改道路上前行,包括陳柏森於建築學會執行「國際接軌」研究、張基義於台灣設計研究院開創公共工程的友善執行方法,及協助考選部改革建築師考試、曾光宗於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與建築師雜誌主編工作上,持續關注建改及促進產官學研跨域合作、呂欽文於全國公會法益組推動契約範本、徐岩奇於台南建築師公會理事長結合洪育成,於「綠建築規範」成為建研所在綠建築thermal mass相關規範改革的對話窗口、曾梓峰扮演低碳評估議題量化方法的批判要角等。眾多的建改OB以一生的時間,持續在關懷的議題上努力倡議。

社群主義

繼曾梓峰社長提倡「社會對話」,2020年疫情爆發,賴人碩社長任內(2021-2023)成員討論會議大幅採用此期間快速進化的線上軟體,展開密集而熱烈的即時多地連線討論模式,跨越全國各地社員的地理距離隔閡,工作方法的改變,使得大家感受一同向前走,落實了本世紀初崛起的社群主義,以群眾力量做出成果。2023年起於我擔任社長時(2023-2025)延續此法並將主題明確化、更向大眾開放,啟動「建改引路」系列,討論「年輕世代如何進入公共工程與專業養成」、「從招標文件投標評估到被標服務建議書製作」、「BIM運用優化事務所作業」及「履約之風險與管理技巧」等專業自我反省與提升的課題,以及結合同儕力量,推廣「友善制度」(台電),倡導「建築師與專業廠商合作關係」、「避免落入綁標回扣指控」等課題,從源頭來避免委託方與建築師的日後爭訟。

改革主軸承繼與開展

當下的改革主軸承繼既有建改社任務與五大議題,改革方針區分內部專業者或對外部的執業環境分頭繼續改革。對內部專業提升議題,為回應建改社任務目標中「專業自省」的精神,提高建築師自身本質學能與專業表現,重建建築師社會形象。對外訴求友善執業環境,協助對建築師執業遭遇不合理情事,釐清特定案件的是非曲折、投書媒體、發文提醒糾正機關,讓制度的改革與受害個案的協助,雙軌並行。同時回顧建改社三大分組,學術(教師升等、教師執業、學用斷鏈)、文化(建築文化推廣)、實務(制度改革),三軌並重,鏈結專業與大眾、學術與實務。

結論:建改思維

台灣近年來的建築發展,有些人覺得從制度下手改革太慢,而轉向結合政治,以首長政令下達的模式,使好建築如得到特效藥一般快速落實,相較使建改社顯得緩不濟急。另外,也有人感到建改社總在處理許多細瑣的問題,看不到改革的高度與願景。

建改社不只改革外部的執業環境,也倡議改革自己,不斷重複強調的「專業自省」態度,因為先從建築專業者本身作為的精進,才能獲得社會對建改社改革訴求的認同。建改社的初衷是很單純的,當建築師得以發揮設計專業,自然有好的建築落成。若建築師仍困於執業規則的束縛,就沒有多餘心思處理設計工作,如同民生日常層次的問題未解,就難以討論高層次的精神性問題。事實上,建改所對抗的制度問題,究其根源是文化與社會性的問題。

建改社的重要創舉之一,是將建築人的生涯里程碑,從建築作品與催生建築風潮之外,加入一項建築制度的改革,讓建築改革成為建築人的另一種成就。回顧過去25年,許多建築人的某個人生階段,都曾與建改社同行,離開之後,仍然帶著建改思維在各種領域的角色上從事改革。

過去陳邁先生在世時提醒,建改恐怕沒有終結的一日。如希臘神話不斷重複推石上山的薛西弗斯的啟示,縱使明知眼前掃除的障礙將不斷重演而徒勞無功,建築人也必須保持永不放棄的毅力與勇氣,因「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建改社的存在,提醒著世人仍然有許多待改革的事項,以及進行改革的必要。

謹以此文記載建改運動波瀾壯闊的一頁歷史。

(本文的完成,特別感謝來自歷任建改成員們的無私貢獻而累積的豐厚成就。感謝陳柏森、曾光宗、呂欽文、曾梓峰、徐岩奇、賴人碩、吳宜晏等提供第一手資訊與內容確認,亦以此文緬懷創社社長陳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