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麗灣」談建築師與大自然對話的「分寸」
郭瓊瑩 │建改短評二_2015/05/11
台東美麗的杉原海岸,因出現了一道不美麗的「水泥牆」,在環保與建管方面均成為極大的爭議。
掀開台灣海岸近代之發展,從東北角龍洞的遊客中心到宜蘭的蘭陽博物館到花蓮遠雄的「悅來大飯店」墾丁大灣的夏都,再到山上如大雪山遊客中心、觀霧的遊客中心、合歡山的松雪樓、知本森林遊樂區的自然中心,還有淡水小坪頂的幾柱擎天高樓…。
先不論「美麗灣」是否為違規開發,但如果大家用心一一檢視的話,這些設計幾乎都有幾個通病—
1. 咸認為建築就是主角
2. 希望建築成為地標
3. 希望設計師之特色(或Logo)能烙印在個案中
4. 以建築自我中心詮釋其與大自然之關係
5. 忘了中高海拔與都市地理環境之不同
6. 忘了都市材料並不適應山林、海岸…
7. 忘了申請開發範圍外還有無盡的山、海、河與天際線
8. 忘了傳統材料有其媚力與環境效益
9. 相信新材料、新工法但忘了區位之特殊性與地域性
10. 認為建築線是關鍵,卻忘了其設計可能造成區域性之景觀或文化衝擊
當然,這只是依過往案例觀察經驗列舉之衝擊,在諸多機會與設計者交流過後,其實也發現,設計師並未必不重視「環境」,大家也將「綠」建築、「生態」建築、「低碳」建築…嚷嚷上口,只是,如果這些只是口號或意識形態或只是「裝飾」品,則「生態系統」是無法運作的。
看過多少大師的作品令人驚艷,但建築物外之排水溝(用難看粗糙的水溝蓋),可以用漫地逕流的地方卻築起可怕幾何性之排水渠,集水井是eye sore,更遑論連結毗鄰環境之細膩界面,有的為遮醜乾脆築一道安藤忠雄式之清水牆,排除了負面景觀,但並未解決與週邊環境共生之問題。
有的建築物座落在海岸,在最美的海景視角卻未開窗或錯誤配置了廁所…因為設計者未到基地或只是掃描到基地,卻未仔細觀察日月星辰對基地之變化影響或Vista…。是以這些活生生的問題或窘境到底出了什麼狀況?作為設計師面對大自然時,到底我們的尺度、我們的視野、我們的體驗能深入到哪個層次?
這就是「分寸」掌握之難度與藝術。對室內設計師而言「分寸」掌握是關鍵也是必須錙銖必較的,但到了都市、鄉野乃至更廣大之自然荒野尺度後,發現很多人會失了準繩,因為其設計可能量體不大,但其造型、材料、色彩與配置之影響圈卻可能越過稜線、越過海岸線、越過天際線。
大渡路上之慈濟大樓正與大屯火山天際線競爭,而小坪頂上之高樓更是粗暴地跳躍大屯火山天際線。要守的「分寸」不在基地大小、不在建設成本、不在其功能屬性,而是在「分寸」與「大地」之間。是否設計師能更謙卑、更細膩、更友善地去與大自然對話?
當面對大雪山卻用帷幕玻璃、面對具有多元原住民文化之台東海岸卻用西方Club Med語彙、面對龜山島只卻想以造形來「呼應」、面對百岳大草甸卻只以擋土牆來解決地形限制…。
生態學、地理學、地形學、人類學…並非只是簡報PPT上之裝飾詞,如果可以更謙卑、更用心、更滲透性去「理解」人與地之關係,以及土地演替過程,則或許形式可融於無形。
而最終挑戰就是Say No to Your Client!或是Say Yes to The Nature !
而這兩者之間是否有平衡點?是否這個「分寸」真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