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當代住宅設計與市場挑戰的可能性

出自archiwiki

討論時間:2023.12.01-2024.03.01

一、前言

為促進大家積極討論、輕鬆討論這種建築現象、制度和想法等等,此文章紀錄來自建改社和建研所的日常對話,期望若有一樣困擾的建築人,都可以從這些對話中或多或少地有點收穫,或是當作可以參考的資料或是作法。鼓勵大家多多發言,讓建築界和整體社會環境愈來愈好。


二、精選文句

精選文句
1 我自己很好奇當代的社會新的居住模式是什麼?這個涉及使用者需求、建築計畫、建築設計、家居設計、使用後評估等專業。
2 台灣社會過去在台居住都落入房地產的框架,很多人背負了終身沈重的房價換來的是很不好的空間品質。最近的爬梳整理,這是整個大框架的問題,住戶(消費者)被行銷塑造的思維、不懂什麼是好的空間品質、扭曲的代銷與開發制度、許多建商過去以利益最大化為主、建築師被迫作為建築技術與法規的簽證者而不是品質與生活的提倡及引導者、銀行金融體系把貸款跟房型綁在一起⋯⋯
3 住宅是人們一輩子最大的支出,在台灣這麼多錢買到的住宅真的好嗎?
4 電梯全都免計,不佔免計是比較好。車道是不需要計容積的。
5 坦白說,目前我接到的業主(建設或自然人)來說,只要是集合住宅,要販賣的,通常,能創造最多獲利的商品,都是最優順序 (因為每個建築師都會用好用滿,你不這樣做,就被淘汰了..),但我自己接案的,再規劃上還是會盡量以使用者做考量,盡可能的採光通風顧到。

這些平衡點(接案/法規孰悉度/基地限制/建商人品/使用機能等等),都要取捨...


三、對話紀錄

日期 發言者 內容
2023.12.01

(五)

鄭人豪 (台灣住宅建築獎)這個計畫透過使用者討論當代住宅的新可能,我想來組隊討論這個議題,有沒有興趣一起玩
我自己很好奇當代的社會新的居住模式是什麼?這個涉及使用者需求、建築計畫、建築設計、家居設計、使用後評估等專業。
有沒有可能讓住宅擺脫代銷導向,讓住宅有設計感、符合居住與生活⋯⋯
2023.12.02

(六)

鄭人豪 台灣社會過去在台居住都落入房地產的框架,很多人背負了終身沈重的房價換來的是很不好的空間品質。最近的爬梳整理,這是整個大框架的問題,住戶(消費者)被行銷塑造的思維、不懂什麼是好的空間品質、扭曲的代銷與開發制度、許多建商過去以利益最大化為主、建築師被迫作為建築技術與法規的簽證者而不是品質與生活的提倡及引導者、銀行金融體系把貸款跟房型綁在一起⋯⋯
Mike 要和房價脫鉤才好談市場健康的格局。
代銷也是嗅覺靈敏,廚房和餐桌的距離也不太一樣了
星巴克客廳好,還是自家客廳好,也是滿有趣的
房價健康,兩房或三房會比較像是喜好的選擇題。目前是痛苦的折衷
鄭人豪 這是整體框架的問題,很難用單一表徵或困境去理解與找答案
但有人開始丟問題、有人開始願意討論都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Mike 是的,臺中的豪宅坪數價格只是臺北的ㄧ半。
如果我住台中,會先以能負擔的總價去追求大坪數。同樣的總價在台北就買兩房。
兩房裡有暗房,或無採光客廳,就不願意買了
對照英國住宅,也是有相同的房價限制房型格局的問題
在倫敦的建案上,開發商也是總價來限制格局設計。有機會再分享平面立面
鄭人豪 不單只是房型的問題,我讀過無數台灣的住宅平面,空間的品質跟合理性都不是太理想
Mike 當時最羨慕的是在羅傑斯的同學,設計Candy Candy 開發商的the one Hyde park. 那個才是真設計呀😂
鄭人豪 感覺都是把同樣的平面大坪數就乘1.2放大、小坪數就乘0.8縮小
我一直想來試試,有沒有機會找一群熱血的人來成立一個虛擬的類似oma的amo 研究討論平台,支持有想法且新銳的建築師面對台灣社會議題、法規(挑戰法規也可以)、制度、現象等的探究,不知道可不可行?
2023.02.29

(四)

Mike https://tw.news.yahoo.com/%E8%99%9B%E5%9D%AA%E6%94%B9%E9%9D%A9%E6%96%B9%E6%A1%88%E5%87%BA%E7%88%90-%E6%9E%97%E5%8F%B3%E6%98%8C-%E5%85%AC%E8%A8%AD%E6%AF%94%E9%99%8D%E8%87%B325-30-064527981.html
各位有沒有人覺得怪怪的
這樣不是排擠免計,又回計容積後,又佔容積。

分母變小,公設比又變大?

因此開發的銷售面積變小,拿去計算公設的部份沒變小,只能把售價拉高
百貨,飯店,辦公室也是比照嗎?
這個是針對住宅而來的,針對性很高
現實裡,免計的都不夠用了,還要塞樓梯進來,然後爆掉,再回計。最後還是回到原點。
Moore 我是覺得怪怪的但解讀來說
簡單來說電梯就都免計
但管委會空間限縮比例
車道還不知道怎麼切分
Mike 車道看建商誠意,很多都不計一樓車道了
更正文字: 電梯
就電梯完全免計,不佔免計的面積就好。鼓勵設電梯。
這樣分母變大,比較容易降低公設
Ben Liu 劉獻文 換湯不換藥

總價調整就好

基本上 一個案子要賺你多少

都是算好好的

只是灌到公設 還是專有
電梯計入免計的好處 只是讓容積變多

對建商來講是誘因 他們不會反對

Mike 但是電梯去佔免計的面積,結果一樣
Ben Liu 劉獻文 對阿
Mike 免計的基本上不夠用了
Ben Liu 劉獻文 看起來 好像賺到

實際上沒有差別

Mike 對,回到原點
Ben Liu 劉獻文 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看免計

單純容積制度 審查確認樓電梯符合基本逃生需求

這樣才是減少虛坪
規範梯廳與陽台這些 即可
Mike 公設是必要設施,都是照個建技和消防機電法規去設的
Ben Liu 劉獻文 樓電梯回到 基本需求討論
這不知道有沒有跟全建會溝通過
但這樣的計算方式

只是欺騙民眾而已 數學遊戲 並不會降低價金

Mike 我覺得會排擠到很多開發時提供給住戶的便民設施
Ben Liu 劉獻文 規定好一台車位計入多少專有

扣除必要1/4固定物 免計入公設 內容 一樓車道不計入公設

便民設施這就很難討論

畢竟 公設數計算 只是在回推銷平

Mike 可是車位室面積多少要設一部
Ben Liu 劉獻文 室內車位有4坪~10坪專有都有
Mike 機械停車?
Ben Liu 劉獻文 所以這才會改變公設比重
倉儲才想哭 樓地板面積 要算兩層樓 還是一層樓
還都是公設 只有平台權利
2023.03.01

(五)

Moore 其實我另外一個想法是,這樣的好處有沒有?? 起碼電梯計免計/ 車道部分的計入與不計入,是否可以讓一般民眾覺得比較公平?
Mike 電梯全都免計,不佔免計是比較好。車道是不需要計容積的。
鄭人豪 我個人看法,免計容積、公設比涉及到建商的既得利益、購屋者買到的是不是他真的想要的(還是過度包裝的商品?在市場機制中沒得選擇?)設計建築師是為業主創造最大獲利的商品房還是為使用者創造最佳居住的「住宅」
Moore 坦白說,目前我接到的業主(建設或自然人)來說,只要是集合住宅,要販賣的,通常,能創造最多獲利的商品,都是最優順序 (因為每個建築師都會用好用滿,你不這樣做,就被淘汰了..)
但我自己接案的,再規劃上還是會盡量以使用者做考量,盡可能的採光通風顧到
這些平衡點(接案/法規孰悉度/基地限制/建商人品/使用機能等等),都要取捨...
鄭人豪 這是關鍵
Moore 所以我自己都會挑業主(建設公司),起碼基本獲利外,也要顧慮到將來使用者的居住品質..這種的建商通常都會是優先合作的
就是有點良心的.....哈哈,我就會願意為他多做一點事情或功課
鄭人豪 住宅是人們一輩子最大的支出,在台灣這麼多錢買到的住宅真的好嗎?
建改社到底要為建商發聲為自己的業務發聲?還是為空間品質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