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四項關鍵房震不倒

出自archiwiki

(原題:不讓房子震倒 有賴於多方面的配合)

2024-04-05 聯合報

呂欽文_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法益委員會主委(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7878687


我家的房子會不會倒?這恐怕是地震後每個民眾都想要知道的答案。

看著一幕幕驚悚的畫面,民眾有這樣的危機感是正常的,在這當而,專業界的義務是告訴民眾,什麼是該擔心的,什麼又是過慮的。

如果我們分析一下近年因為地震倒塌的建築。從921集集、台南維冠、花蓮翠堤、花蓮統帥,到這次的花蓮天王星,我們可以發現房子倒塌有幾個關鍵因素:

一、地基;二、設計;三、施工;與四、維護。

地基因素包括基地地質的調查與周邊環境的掌握。如果必要的鑽探測量等前置作業不實、周邊斷層邊坡的紋理了解不足,根本就是把房子蓋在不確定的基礎上;地震後房子滑動、傾斜,常是因此造成。

設計因素包括是否引用最新的耐震規範,與應力分析的正確性。921之後台灣的耐震規範經檢討後已提高至相當程度,如依照新規範設計,即使遇到大震,房子只會壞不會倒。近年倒塌的,包括這次花蓮的兩棟樓房,都是以舊規範設計出來的。當然,即使有新的規範,不能排除因人為的「疏忽」,導致設計錯誤的情形。花蓮統帥飯店的倒塌原因,鑑定結果就是在舊規範之下又「疏未注意,低估自重達25%」。

施工是最重要的因素。根據法院裁決,台南維冠是因「建造過程偷工減料、非法借牌給他人」;花蓮翠堤是因「違法自行僱工施作、施工過程又涉嫌偷工減料,柱子內鋼筋強度不足且明顯短接」。施工的細節潛藏危機的地方很多,不只是法院調查出來的這些原因。國內雖有諸多法令約束營造業者依程序及規定施作,但防不勝防。建築師作為監造人,不會推辭監督之責。然而,如果了解實務就會明白,即使建築師戮力而為,但因為不是行為人,面對數以百計的工人,實難以層層監督其施作結果;就像交通警察維持交通秩序,無法對每個駕駛人的行為保證不逾越規定一般。施工品質的維護,還是有賴於政府以有效的方式,督促與輔導營造業自我要求,根本性的提升施工品質。

維護的因素,包括既有建築物的保護及持續的觀察。台灣人喜歡裝潢,每換一個屋主,就會開腸剖肚的大修一番。即使不敲樑減柱,表層的變更也都會傷害原有構造的結合強度,應該盡量避免。周邊環境,如邊坡或地質敏區應經常留意是否發生變化;左鄰右舍蓋房子,也一定要配合鑑定程序,以留下紀錄比較觀察。

可以讓民眾寬心的是,雖然現在的房子越蓋越高,但世界各國少有高樓層因地震倒塌情事。這是因為高樓層都用高強度的規範設計,也有適當的防震措施。最危險的,應該是老房子,而且是用舊規範設計的房子。如果規範老舊,加上維護不良,變更使用,那是最需要擔心的。至於老房子設計得好不好,施工是否良善,因年代久遠已不可考,只能以加強觀察的方式,防慎於微。

另外一個必須注意的是,地區效應。近年震垮的房子大都在東部,是因為地震頻率高且離震央近。花蓮地區的老舊房屋,確應作整體的檢測。但全國各地的地震係數最高,也就是最危險的地方,經專業分析其實是在臺北盆地。這是由於盆地地形與地質狀態導致的結果。多次大震沒看到重大災情,是因震央離台北遠,但這不代表台北的老舊房子就可以鬆一口氣。

還是必須強調,回頭看已蓋好的房子,如果用新的規範設計、設計師有口碑(包括建築師與結構技師)、營造商履歷佳、使用過程又維護得宜,民眾就不需要太擔心建築安全的問題;至於未來的房子,如何讓民眾住得安心,就有賴公部門嚴格執行相關法令,鼓勵優良的設計專業與營造廠商出頭。當然民眾要有基本認知,住得安全,要從頭開始;一方面要了解風險所在,一方面也要懂得監督每一個階段的專業者,發揮他的本職學能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