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長說,談「中央書局」
姜樂靜 │建改短評
『姜老師,我是聯合報記者洪敬浤,我們正在寫“中央書局”的報導,不知今天是否有空能跟您通個電話?想請老師談談對中央書局的回憶,重要性,推動保存的過程與未來想法。謝謝。』我用簡訊回應落落長的文字。
緣於去年看到“中央書局”貼出要再招租的紅紙條帆布,機會終於來了,要找個有文化背景企圖的單位租下它吧!洗盡台中十多年前沒有守住文化堡壘的污名。
因為東海學弟蘇睿弼之前協助永豐餘集團為其建築的諮詢顧問有一些淵源,曉明學妹劉惠媛也推一把,就牽線成功,基金會租下了它。
好友小朱說她高中時都在那裡約會,藝術家楊偉林說她大學在那裡買中文系的教科書。遇到吉米哈利動物醫院的王院長也說記得中央書局是高高灰綠色的書架。靜宜的陳明柔老師對中央書局的回憶是昏黃的,磨石子的清涼,讓人樂意在夏日時在此消磨一個下午。年輕的謝文泰建築師說起,他的第一本唐詩三百首在中央書局買的,他的第一本神秘的恐龍在中央書局買的。
『中央書局的重生,衆人心中理想的藍圖模樣是甚麼呢?』大夥就約到一本書店聚談,店長好友miru說她老公吳蘶的記憶是唸東海中文系時,雲門舞集的票都是要下山來這裡買的,台中城十年來中斷了文化的生機,往消費城市奔去;接下來舊城就以中央書局做為文化啟動的心臟,噗~噗~的開始心跳。
從日治櫟社->文化協會->中央俱樂部,再到新的中央書局,我們能不能從過往的人記憶中抽取出來,讓年輕人可以輕易的接上棒子。台中文化城的美譽跟文化活躍,就能回到舊城開始。
曾經在臺中求學的每個人,大概都能寫上一段相約在中央書局的故事。
初戀或相遇,隔壁的惠華醫院,市府路小巷的烤肉沙拉與三樣冰,中東豪華聯美森玉戲院徒步可及。
雖然中央書局這弧形的轉角建物的本身,並不特別,但它承載著太多人曾經待過“台中”的文化的記憶。
“紙”是好的創作材質與文創主題,多樣可利用,也與永豐餘紙業自身有關。一條展廊訴說書店的歷史是必要的,如果3樓能夠恢復之前“中央俱樂部”的性質,讓熟齡者常去聚集並且分享給追隨的年青人。
例如排班來執勤佈置兩周一人的“一個人的書房”。陳文茜是中女中,林懷民也是中一中的,以校友會邀請但選擇來此地發表,因為這裡一定有妳有我又他,在此相遇觸發的故事。到這此新沙龍喝點小酒,說自己買的第一本新潮文庫的書,如能由靜宜視傳系所奚浩老師攝錄,直接上網分享成中央書局自製的節目,也應該會很有趣吧!自由路目前有文化部公辦的“藝術銀行”。我們則是記憶的錢莊。對於臺中“五感記憶的提領”,賦予中央書局的新時代新功能是什麼。
書寫記錄,以各種載体與交換的方式。收錄收音考現,即將消逝的風景與味道。
如何與蘇睿弼主持的“中區再生基地”互為表裡,年輕與中年,精緻與粗獷,引領差異的細節,但仍需各有提燈照亮舊市區與提升企業支持者形象的功能?
空間布局,因為實題的版面展示有限,我們討論著只有兩百坪,但如何高坪效的填入最恰當又能自行運轉營運,工作人員能有尊嚴與成長,然後找到影響最深遠的內容 。
如何買與賣,販售聲音氣味與人情。
解鄉愁,享記憶,補缺憾,填空間。
要有食材食物釀造,也是媽媽的手藝的留傳教室。
“日出”的成功,是在劇場巧妙轉成共鳴的賣店。一種“時空膠囊轉換”的交誼廳,祖孫輩能交流與傳承留住即將消逝的美好,一個真人的知識的講堂,就是我對中央書局的祈盼。
如能找到“同學會”更多共同的記憶,【中央書局】,就是讓離鄉學子能回台中再看一看的好理由。替東海中興靜宜,一中二中女中曉明衛道明道等初高中的四五六年級生校友會,代辦聚會的服務在日本正夯,也是有一些收入可以平衡非營利在文化上的推廣吧!
【建改社】,我想也包括對多元城市硬體與軟體同樣的關切,這是我在台中在地能夠為一些歷史場景,發揮保存之貢獻,在此分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