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與低碳建築的發展性

出自archiwiki

討論時間:2023.12.20-NOW

一、前言

為促進大家積極討論、輕鬆討論這種建築現象、制度和想法等等,此文章紀錄來自建改社和建研所的日常對話,期望若有一樣困擾的建築人,都可以從這些對話中或多或少地有點收穫,或是當作可以參考的資料或是作法。鼓勵大家多多發言,讓建築界和整體社會環境愈來愈好。


二、精選文句

精選文句
1 台灣綠建築必須與國際接軌,不應閉門造車,對於已在國際通用的英文專有名詞與代號,台灣不宜自己另設或修改名稱,避免混淆。
2 建築物的屋頂和外牆隔熱標準應該比照IECC Zone 1(濕熱氣候)區域的建築能源法規設定大幅提升,以阻斷熱源進入建築物內部。
3 台灣的建築隔熱嚴重不足,造成夏日空調負荷過大,非常的耗能! 台灣的建築法令必需跟上時代,要學習先進國家在Zone1區域的法令,才能真正省能。 目前台灣建築法令的節能標準過低,造成建築物耗能過高,卻在設備上大作文章,是捨本逐末
4 標章與認證是輔導及導引的基本門檻,但整體系統對建築設計或建築師應該能夠達成相輔相成的效果,而非導果為因、形成制肘。
5 ESG推動是對建築產業邁向永續有助益? 若是 則建築師要如何導入有效認知。


三、對話紀錄

日期 發言者 內容
2023.12.20

(三)

賴人碩 [綠建築會議]

與會人:林盛豐委員、徐副署長、建研所所長、高組長、李榮泰調查官 時間:12/20(三)上午11:00 地點:監察院2樓第一會議室 會議性質:閉門會議,不方便拍照外流。 報名:徐岩奇、陳啟仁、洪育成、王冠穎、戴小芹、何震寰、吳書原、高百慶、林欣億、賴人碩、張立群 ———————————————————————— 徐岩奇 1、針對個案,建築師得以提出建物日照陰影模擬,以說明周邊圍環境建物、山或樹產生遮陽之條件,做為節能設計條件。 已有相關增列,樹沒列入,後續再討論 2、3、建築物的屋頂和外牆隔熱標準應該比照IECC Zone 1(濕熱氣候)區域的建築能源法規設定大幅提升,以阻斷熱源進入建築物內部。 應提高,但應討論標準值,公共工程可以,私人案不確定 ! 數字拿出來,該改就改 R值 U值, 真正耗能無法算 要有說明,全世界同樣氣候條件的比較 建研所內部資料 機設備效率 關島 邁阿密 夏威夷… 4、按照目前綠建築標章,節能得分比重建議增加至少到60%。 綠建築 永續發展 多目標 2050建築能效標示 洪育成 5,使用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的獎勵~參考LEED 對使用Renewable Energy 再生能源有加分的獎勵。對低碳建材及循環建材的獎勵~建築物生命週期的薀含碳排(Embodied Carbon) 必須加入評估,並給予獎勵。建議建立低碳建材及循環建材資料庫。 再生能源已納入 其他構造 木構造 工藝 防火 碳化深度差異 木頭材料差異 台灣木構造規範 美國木構造 不要都抄 應該要 美國木頭用美國規範 歐洲木頭用歐洲規範 日本進口用日本規範 鐵件 進口國規範 高度限制 膠合木 樓層高度 複合式構造 接合 規範 膠合時夾入水泥板防火 開發中技術 2050木頭是重要材料 6,台灣綠建築必須與國際接軌,不應閉門造車,對於已在國際通用的英文專有名詞與代號,台灣不宜自己另設或修改名稱,避免混淆。 提供資料 7,台灣綠建築法規傾向於設計必須符合制式的條文規範,導向保守設計,也限制了創新的發展。建議參考LEED,鼓勵創新的設計(Innovation),奬勵可以超越制式條文,創造出對於人類居住環境與生態環境有益的創新設計。 創新資料庫來源 認定小組程序 審核通過資料庫 戴小芹 8.[總工程建造經費]之定義應全國一致標準,不應以發包決標價作為門檻,造成執行作業之困擾。建議以樓地板面積規模定義之。 公有新建建築物,(非發包費用),預算金額,以核定經費為主 經費變動 整合性的委員意見整 持續研究 9.[申報一樓樓地板勘驗],一樓樓地板未定義是地板還是頂板,依各地方建管自治條例有所不同,標準不一致。針對無地下室之建築案,台建中心的審查流程跟不上施工進度,造成工程執行之阻礙。 地方政府 第一次申報樓板勘驗 諮詢會議 機制當面(線上)尚為生疏, 過去的溝通不良 審查不當面 台建中心 內部工程師 與 委員 尚不熟悉整體流程與機制, 技術規範(低標)/標章(高標) 建照執照可後補 植栽物種參考資料 增加 樹穴尺寸

婉芝

(芷蓁)

@徐岩奇 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第九點
羅時麒

Steven

可先申請評定

建築執照後補

2023.12.21

(四)

羅時麒

Steven

公有建築物

總工程建造經費 是依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的上開要點認定 不是契約費用

本所曾解釋過
供徐理事長參考
林欣億 請問此解釋令文號?
羅時麒

Steven

這是其他事務所函詢的
如果您有類似疑問

可來函詢問 本所會回復

Chin小芹 總工程經費的問題,若是已經完成細部設計上網發包三次流標,由於整體物價上漲,因此再跟上級追加至5000萬以上,該如何辦理?
羅時麒Steven 追加經費是否納入總工程建造經費

要問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林欣億 台建中心部分承辦仍認定要依建照圖說才可送審,這可能要另外跟台建中心說明
Chin小芹 問過工程會,工程會的回覆,是以工程契約金額。開工後的變更設計的追加不算。
公共工程技術服務契約範本
第8條第17款
羅時麒

Steven

您問的是契約

不是總工程建造經費 我請同仁劉研究員說明一下

公有建築物

總工程建造經費 是依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的上開要點認定 不是契約費用

Chin 小芹 公共工程技術服務契約範本第8條第17款,有關公有綠建築5千萬以上,應辦理綠建築 。工程會與建研所二者說法不一致,導致機關在設計階段不知道底要不要辦綠建築。
羅時麒

Steven

我請劉研究員向您說明
劉俊伸 建築師您好,實施方針是指總工程建造經費,依據工程會說明,簡單說就是包含規劃階段、設計階段及施工階段的費用,所以有關個階段另外增加之費用,是否屬總工程建造經費需要詢問工程會的認定
羅時麒

Steven

或麻煩您私訊劉研究員

以釐清問題

劉俊伸 至於您剛剛提到的契約範本的規定文字係為工程預算,跟實施方針的總工程建造經費不一致的問題,可能仍需洽詢工程會當初修訂的考量
Chin小芹 若不能於設計階段明確定義,未來一樣的困擾還是會續發生,發包後->停工半年->重新設計->變更設計。
林欣億 另外,昨天會議有提到,因為近年缺工、預算不足,以至於公共工程多次發包流標,造成建照得重新申請。

綠建築是認定建照掛件的版本。 昨天有提到可以舊建照認定綠建築評定的版本。 這有解釋函或作業要點的認定?

羅時麒

Steven

同建案重新申請新建照,請建管單位註記曾取得建照,或法規適用日

即可適用原申請版本

劉俊伸 @Chin小芹 @林欣億 happyi 建築師好,有關因為工程階段流標重新發包導致預算增加問題,因這類問題以前沒有碰過,可能近期原物料上漲及缺工導致,由於此問題涉及其他單位需要協調,能否來函本所讓我們有依據召開會議討論,之後再行函釋?
2023.12.25

(一)

王冠穎kuan 羅組長好,請問重新申請新的建照後,已核定的候選綠建築證書是否須重新申請?
王家瑩(允恆★允新) 所詢為重新申請建造執照,應依第4點及第8點第1項第3款,檢具認可申請書及申請日前六個月內核發之評定書,重新申請候選綠建築證書,如建造執照有記載適用之綠建築手冊版本,視為已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得適用原候選綠建築證書申請時之綠建築評估手冊之規定。
請參考
羅時麒

Steven

仍需重新申請,

但可適用原版本

2023.12.29

(五)

羅時麒

Steven

感謝徐理長

建立本聯繫群組,讓大家能夠多交流溝通! 針對所提智慧綠建築相關問題,我這邊會就已函釋的議題,向大家直接說明! 建改社如有新議題,或待改善檢討的議題,也歡迎提出討論,如涉及跨部會的議題,本所也會邀集相關單位來討論! 感謝大家的支持,如有建議,敬請各位不吝提出!

2024.01.02

(二)

王冠穎 羅組長好,新年快樂。

想請教您這個規定,已於113/7/1前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的案件,於申請正式綠建築標章時,是否會被要求同時申請能效標章呢?

羅時麒 建築能效標示,自111.1.1起實施(自願性質)

所詢案件之強制同時申請建築能效標示之生效日是113.7.1,如於生效日之前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者,採自願申請性質,不會強制。

2024.01.03

(三)

王冠穎 羅組長好,公部門也不會被強制申請嗎?
羅時麒 因屬自願申請階段,並未強制要求。

但申請機關如有意願及契約書有要求,就依契約規定辦理。

提升建築能源效率,為國內外趨勢,現在有很多機關及民間公司自願提前申請!
王冠穎 羅組長好,那如果是113.7.1以前申請但尚未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的公有建築物,是否還是自願申請性質呢?
嗯嗯了解,只不過當初案件並未將申請能效標章的時間與預算納入,因此會產生一些與合約內容相互影響的情況,須與機關確認與協調
羅時麒 依要點第8點規定,以建築執照申請日或評定申請日判定
屬自願申請階段
2024.01.21

(日)

Mike https://lawweb.pcc.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092
何震寰Jen-Hwang Ho 曾老師問及:到底有誰能算碳排?

張建築師問到:如何能促成具體行動,而不是政令宣導? 這都是好問題,我們也須避免打高空喊口號與政令宣導。

Mike 公共工程投標上,從建築師的角度看,我沒有想到什麼具體的。

1.目前看起來材料上的選擇和碳排有直接關係。 2.如何確認要達標多少碳排才算投標時,設計上應達到的門檻? 3. 檢核碳排的設計階段工具是否存在,及友善 4. 是否會增加投標時的作業時間及人力成本?設計費和時間增加是否應該改反應在合約。 5. 碳排量是否能在製作標案規劃時,先設好門檻標準,再開設計監造標,省去投標時交件的作業量,及揣測。 6.BIM 碳排材料,及減碳工法(envelop)資料庫,增加操作時便利性。 7 .碳排有無獎勵性容積 8 . 植物固碳量,綠覆率都對生命週期於使用時有益處,是否也是碳排衡定內。

馬上趕快提出一點意見,給大家參考當引子
我希望能聚焦並且定位 COPIES 的資料庫,成為IFC 的資料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8509
分享個小故事,在倫敦工作時,受雇公司的講座把LEED當成建築營建系統與經濟,推動環境的議題。認為那個是增加設計含金量的能力,拉高設計費,也是擾動演化建築營建市場的重要政策。我覺得這次是用ESG, 是再繼續論述及具體推動建築,經濟,環境,也是創造工作機會。
https://www.1111.com.tw/news/152841/amp/
不是打廣告,哈

國產ㄧ直在降低碳排,能源上投入研發。包含ALC 的運用

ㄧ道牆能有隔音,隔熱,重量輕,預鑄好施工,都有貢獻到減碳。
不需要另外再裝修,隔音隔熱。
Hamalee 李彥頤 (荒野山豬) 我會先定位

「永續」目標下的建築,其真正內涵是什麼?又需要何種路徑或工具才能協助建築師及營建產業達成。 相關主題有 1. 永續發展的建築,是否以綠建築 之 「生態 節能 減廢 健康」三大項足夠涵蓋? 2. ESG推動是對建築產業邁向永續有助益? 若是 則建築師要如何導入有效認知。 3. 標章與認證是輔導及導引的基本門檻,但整體系統對建築設計 或 建築師 能夠達成相輔相成的效果,而非導果為因 形成制肘。 4. 淨零碳排的目標,回歸低碳標章的推動, 此部分 碳排計算 是國際標準 還是 依據台灣本土風俗民情?

Mike 第四點 希望是國際 COPIES 至 IFC的系統
更正,Cobie 至IFC系統。很多大廠科技廠房都是在用這
Hamalee 李彥頤 (荒野山豬) 這部分週三立群可以分享嗎?
Mike 與談可以,如果是具體的分享的話,我目前淹沒在趕圖和預算作業
謝伯昌 ALC引進台灣數十年

原名高壓蒸氣養護輕質氣泡混凝土 我覺得是不錯的建材 但推薦給業主和營造廠 沒人可以接受

2024.02.02

(五)

徐岩奇 上一次在監察院開會,大家建議拉高隔熱係數。所長提到恐怕會造成建設公司的反對,因為會花更多錢。有趣的是,我和建投公會理事長聊到此事,他們的反應竟然是支持,他的觀點1、投資在客戶可以感受的部分,例如雙層牆、隔熱材等,可以賣到更好的價錢。2、綠建築的隔熱比重得分比重應該提高。3、接下來談低碳才有意義。

他也和其他幹部聊到此事多得到支持,並且說為何未被邀請討論,就說他們可能會反對。 建設公司非常務實,直接感受建物按照目前法規並沒有隔斷熱,也不應是全靠空調解決,這些觀點和我們非常的接近。 當然以上討論只是少數,我建議邀請大家討論,務實面對才能真正邁向低碳淨零。

羅時麒Steven 徐理事長,您早:

有關建築外殼隔熱的基準,涉及建築技術規則的修正,就我所知,國土管理署將適度調高基準10%,採二階段修正方式辦理,110年已提升5%,預計於115年再提升至10%。

另外,所長有指示,如有各項議題需要討論,本所歡迎和大家開會交流,或邀集相關單位來一起討論!

感謝大家的支持,如有建議,敬請各位不吝提出! 敬祝大家新年快樂!

徐岩奇 提高5%, 10%顯然不夠, 按照 @Yucheng Hung育成 提供資訊, 目前台灣的隔熱係數約為Zone 1 標準的1/5, 大家需要加油
羅時麒Steven 國土管理署第2階段修法時,還會再邀集各公協會研商討論!
大家有建議,也可提供該署研議
Yucheng Hung育成 台灣的建築隔熱嚴重不足,造成夏日空調負荷過大,非常的耗能!

台灣的建築法令必需跟上時代,要學習先進國家在Zone1區域的法令,才能真正省能。 目前台灣建築法令的節能標準過低,造成建築物耗能過高,卻在設備上大作文章,是捨本逐末

羅時麒Steven 洪建築師 您好

台灣的建築節能標準,是參考國際的經驗,及台灣亞熱帶熱濕氣候,經過長期研究所訂定,需要兼顧隔熱、遮陽及通風等因素。 各國都會訂定適合該國氣候的標準,您所提的zone1區域的法令,建議您提出具體的研究或比較,以方便討論或本所評估!

Yucheng Hung育成 研究與比較是建研所的職責,怎麼可以推給建築師呢?

建研所的人員領國家薪水,是有責任了解和台灣同樣氣候的地區之Energy Codes 首先建研所相關人員自己要去弄清楚Zone1是那些地方 這些地區的雨量,溫度,相對濕度,Cooling degree days 和台灣類似的區域,他們的Building Envelope 及Energy Codes的要求 希望建研究人員首先能明確知道Zone 1 & Zone 2地區的狀況

不知建研所之前參考國際的經驗是那一個國家或區域?

參考的Energy Codes 是那個地區的?

徐岩奇 我也很好奇建研所以前如何研究的?和我們第一線的經驗落差甚大!
羅時麒Steven 徐理事長及洪建築師,大家好:

建築節能標準是現有的法規,實務界有修正建議,可以提出來,我們來幫忙評估,或是由本所召開會議來討論,如果有資料,是比較好討論!

Yucheng Hung育成 https://codes.iccsafe.org/content/FLEC2020P1/chapter-4-ce-commercial-energy-efficiency
羅時麒Steven 謝謝,我們先了解看看!
Yucheng Hung育成 https://www.yourhome.gov.au/passive-design/thermal-mass
Hot humid climates (Climate zones 1 and 2)

Use of high-mass construction is generally not recommended in hot humid climates because they have limited diurnal range and relatively high night-time temperatures. Passive cooling in this climate is usually more effective in low-mass buildings. Thermal comfort during sleeping hours is a primary design consideration in tropical climates. Lightweight construction responds quickly to cooling breezes. High mass, if not properly designed and managed, can completely negate these benefits by slowly releasing heat at night that was absorbed during the day. If you have access to solar energy, you can boost the performance of your thermal mass by using air-conditioning to cool the mass during the day without cost or emissions. This strategy is most effective in an airtight building.

2024.02.03

(六)

Yucheng Hung育成 https://www.energystar.gov/ia/partners/bldrs_lenders_raters/downloads/RefStdsFinal_112006.pdf
ENERGY STAR Qualified Homes Codes & Standards Information
https://www.energystar.gov/saveathome/seal_insulate/identify_problems_you_want_fix/diy_checks_inspections/insulation_r_values
Recommended Home Insulation R–Values
美國政府的Energy Star對於門窗的隔熱要求標準,比台灣高出很多

Energy Star Performance Criteria Windows, doors and skylights https://www.energystar.gov/products/residential_windows_doors_and_skylights/key_product_criteria

紅色區域是美國南方,包括邁阿密、關島、夏威夷,屬Hot & Humid 氣候,和台灣中低海拔地區類似

Energy Star 規範此區 窗戶的U 值小於0.32(英制) 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SHGS)小於0.23 因此Double-pan,Low E, Argon filled的窗戶成為標準配備。

https://www.energystar.gov/sites/default/files/assets/images/EfficientWindows.jpg
2024.02.04

(日)

Chin小芹 https://www.abri.gov.tw/News.aspx?n=807&sms=9489&page=5&PageSize=20
建研所的研究報告,涉及建築產業發展,作為制定最上位的法令規範的依據,應該可受檢視與論證。

建議,可將已完成的研究報告,及進行中的研究方向,定期舉辦論壇公開發表,開放業界有提出意見的平台,廣納各界意見,以利建築產業與國際接軌全面健全發展。 以上懇請參考,感謝🙏

羅時麒Steven 謝您的建議!

本所的研究成果報告,在研究完成後,均會舉辦公開研討會,112年的成果,會在今113上半年舉辦,屆時再通知各位先進報名蒞臨參加!

2024.02.24

(六)

徐岩奇 早安!內政部發了一個公文!非常的怪!
關於即將實施的「建築能效評估」問題

1.公文(112年12月12日建研環字第1127638803號含)內容文字全部以申請「標章」的時間點為主,這個與正常的程序牴觸。(一般認定的時間點應該是以掛建照的時間為主),文字將造成誤會。 2.「建築能效評估」,無編列相關申請作業的費用,應有參考的價格,目前已造成事務所(設計單位)的工作量越來愈多,但卻無相應的費用(綠建築有綠建築作業服務費用編列標準表)。 3.綠建築「候選證書」一般由事務所(設計單位)申請並取得,「標章」一般由施工單位申請並取得,但是許多公共工程委託之服務契約,規定「標章」的取得仍由事務所(設計單位)取得,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已造成事務所(設計單位)巨大負擔(如同使用執照,本就是施工單位要負責申請並取得,設計單位不負責施工,何來完工後取得標章之理)。 4.建築能效評估同樣分為「候選證書」及「標章」,應明訂由誰取得之責任,施工單位同樣應有責任取得「標章」,方可完全發揮建築完工後對於建築能效的效力。 關於即將實施的「建築能效評估」問題 1. 公文(112年12月12日建研環字第1127638803號含)內容文字全部以申請「標章」的時間點為主,這個與正常的程序牴觸。(一般認定的時間點應該是以掛建照的時間為主),文字將造成誤會。 2. 「建築能效評估」,無編列相關申請作業的費用,應有參考的價格,目前已造成事務所(設計單位)的工作量越來愈多,但卻無相應的費用(綠建築有綠建築作業服務費用編列標準表)。 3. 綠建築「候選證書」一般由事務所(設計單位)申請並取得,「標章」一般由施工單位申請並取得,但是許多公共工程委託之服務契約,規定「標章」的取得仍由事務所(設計單位)取得,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已造成事務所(設計單位)巨大負擔(如同使用執照,本就是施工單位要負責申請並取得,設計單位不負責施工,何來完工後取得標章之理)。 4. 建築能效評估同樣分為「候選證書」及「標章」,應明訂由誰取得之責任,施工單位同樣應有責任取得「標章」,方可完全發揮建築完工後對於建築能效的效力。

羅時麒Steven 徐理事長您好

標章是自願性質,申請標章的時間點,依照申請要點,申請人可選擇建照申請日,或標章評定日(看申請人需求)!

這個公文

是為因應2050淨零排放政策,要求公有建築帶頭做起,引導民間(自願申請)跟進,並採分年分階段實施! 有關徐理事長所提事項,我會向上反應,再討論如何研處!

徐岩奇 過去標章配套沒做好,沒講淸楚,缺乏互動溝通,重担落在建築師身上,業界像驚弓之鳥,對未來政策推動不利,希望更多對話
2024.04.02

(二)

林欣億 happyi 可以請教建研所兩個問題?
1.如果建照過期,新辦建照,以甚麼規定可沿用原申請的候選綠建築證書?

2.漁會的建築案,經跟國土屬確認已非屬公有建築,請問這樣是否不用申請候選綠建築證書?

王家瑩(允恆★允新) 所詢為重新申請建造執照,應依第4點及第8點第1項第3款,檢具認可申請書及申請日前六個月內核發之評定書,重新申請候選綠建築證書,如建造執照有記載適用之綠建築手冊版本,視為已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得適用原候選綠建築證書申請時之綠建築評估手冊之規定。
您可撥打建研所電話(02)8912-7890分機277 謝謝
林欣億 happyi (非常感謝 @王家瑩(允恆★允新) 在電話裡的說明)

節錄結論給各位朋友: 1.候選綠建築證書是跟建照號碼綁在一起,若重新申請建照,候選綠建築證書還是要重新掛號台建中心申請,只是可能可以因同版本不必重新檢討,但還是要重新掛號給台建中心。 (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17) 2.非屬公有建築,還要確認契約、地方綠建築自治條例是否有規定要送候選綠建築證書。 (公有智慧綠建築實施方針) 如有錯誤再請告知

2024.04.12

(五)

Yucheng Hung育成 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研擬將MASS TIMBER建築高度,從12層樓放寬到18層樓。👏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sHABQe1N5TknWYCJ/?mibextid=K35XfP
Mass Timber 是新的建築構造,也是革命性的構造施工方式

因為Mass Timber的高防火性能及優越的結構強度,歐美日先進國家都為Mass Timber 改寫法規,提高Mass Timber的高度限制。 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2050淨零排放,以負碳的Mass Timber 取代高碳排的RC構造。 台灣對這方面比較陌生且保守,但希望台灣可以迎頭趕上,與國際接軌

台灣的建築政策與法規,包括綠建築、節能、防火法規都停留在30年前的觀念,也一直閉門造車,無法與國際接軌。

這會阻礙台灣建築與營建產業的進步! 希望台灣可以有突破更新的機會

CLT構造優越的抗震效果,非常試適合地震頻繁的台灣

在美國UC San Diego 大學的測試 https://youtu.be/kQB8B6dpgGA?si=4a4k_JU1tRbrsYbs

2024.05.17

(五)

Yucheng Hung育成 節能減碳是國家的重要政策,怎麼可以長期讓少數的學者誤導?閉門造車,破綻百出!
台灣中低海拔的氣候相當於美國的Zone 1(邁阿密、夏威夷、關島)

美國政府Energy Star 建議亞熱帶地區Zone 1 屋頂隔熱值是R 30以上 R30(英制)是換成公制,U值是0.18 也就是說同屬亞熱帶地區的美國,在Energy Star 的標準(U值0.18),屋頂的隔熱值是台灣法令(U值0.8)的4倍

在美國的亞熱帶地區,若是建築是RC外牆,會被要求要有外隔熱

Florida 建築法規要求RC外牆的戶外側必需有連續性的外隔熱(rigid insulation ) 避免RC外牆吸熱儲熱(Thermal Mass效應),造成空調能源耗損。

很贊同岩奇兄所說的~

熱源沒有阻斷,就瞎處理空調,是本末倒置!

剛看到一個老外在台灣的英文聊天室,討論到~

為何台灣的建築都沒有作隔熱? 𥚃面的回應很直白⋯ https://www.reddit.com/r/taiwan/comments/1cnmmmx/why_do_taiwanese_buildings_not_have_any_insulation/?rdt=52446 It's entirely possible to insulate buildings in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s. Those implying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have never been to places like Singapore or Kuala Lumpur or Bangkok, where most modern apartments are properly insulated. The reason why even more modern apartments in Taiwan lack proper insulation is because the law regarding insulation was only passed in 2004 and the U-values are not very ambitious... and, more importantly, it's still very common to bribe officials to just look the other way so that building companies can save money and maximize their profits. There also seems to be a very poor understanding among locals about how insulation works. I commonly see, at my work, people running the AC at 18C while keeping their external windows open. - (我用翻譯軟體翻成中文,大家參加考一下) 8 天前 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为建筑物隔热是完全可能的。 那些暗示不可能的人一定没去过新加坡、吉隆坡或曼谷等地,那里的大多数现代公寓都有适当的隔热措施。 台湾之所以有更多的现代公寓缺乏适当的隔热措施,是因为有关隔热的法律是 2004 年才通过的,U 值要求并不高......更重要的是,贿赂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仍然非常普遍,这样建筑公司就可以节省开支,实现利润最大化。 当地人似乎也不太了解隔热材料的作用。 在我工作的地方,我经常看到有人把空调开到 18 摄氏度,却一直开着外窗。

2024.06.29

(六)

張清華 當我看到丹麥這樣的配置方式時(先不說它的好壞),想這在台灣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住宅就是60% 建蔽率,停車一定挖地下室,所以我們就放棄所有可能的想像當守法的好公民。(隔熱值)
2024.08.20

(二)

Yucheng Hung 育成 比起歐美先進國家,我們在建築隔熱及Thermal Mass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及法令標準是落後很多的

若依我們台灣的建築的外殼隔熱標準,在美國同氣候區域的Florida 是無法取得建照的,因為太過耗能! 我們對2050淨零排放口號喊得很大聲,但我們的綠建築法令仍是過時的標準,沒跟上國際腳步 這是台灣要急起直追的,不能再抱守殘缺

2024.08.27

(二)

王冠穎 kuan 九典針對第1點內容分享最近重新申請的經驗:

候選綠建築證書因執照過期而重新申請, 即使適用原綠建築版本 ,還是被開審查修正意見 ,無法因為已取得過候選證書而不修正審查意見,所以仍要有花費作業時間的心理準備。